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0|回复: 4
收起左侧

【转载】风尘年月绝风尘 岁月河山之我家的女人的评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08-25 18: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尘年月绝风尘
2009-03-19 20:12:25   来自: 伊瓦苏的荼縻 (你离开了,却散落四周)
岁月河山之我家的女人的评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看《我家的女人》,那感觉就好比在很想搔痒的时候却怎么也脱不下来靴子。鲁迅当年曾慨叹向秀的《思旧赋》刚开了头就煞了尾,很不过瘾,所以最近看这个剧我老是想起鲁迅,他充分表达了我的郁闷。虽然我绝不是为了进行艺术欣赏而看这个电视剧,我只是想看一看1980年的张国荣,可是呆扳的画面,不够火候的情节,使这个文艺故事距科教片仅剩一步之遥,张国荣为它蒙上的一层文学气息,也几近湮没在人物本身的懵懵懂懂与不解风情之中。
  
   但是,如果回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电视荧屏的风烟,《我家的女人》几乎是为数寥寥的不为收视率而生的作品,它给香港电视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那是香港电视硝烟翻滚的年代,不用说看节目,只看各台对艺员的争夺就已经很有娱乐性了,风行一时的“佳视”在电视台的混战中莫明其妙地败落和消失也折射出香港电视竞争的残酷。1980年还是香港长篇电视剧盛行的年代,也是武侠剧成为热潮的滥觞期,电视剧中广泛运用刺激打斗、紧张节奏和夸张手法已经成为争夺收视率的市场守则。在长剧、武侠剧、成长剧、复仇剧成为风潮的年代,出现《我家的女人》这种单纯寻找艺术感觉的电视短剧简直不可思议,它的制作者们很有视收视率为粪土的气概。
  
   《我家的女人》在香港那个日新月异的澎湃年代,突然给香港人讲了一个发生在民国时期中国南方的浸猪笼的故事,似乎暗示了香港和内地在文化上的血脉相连。故事在张国荣饰演的“景生”从省城学成回家时开始,又在从家离开的场景中结束,这中间他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和父亲的小妾(美好)相恋,被发现后,美好被族人浸了猪笼处死。小妾的牺牲影射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内地的新旧两种文化难以兼容的碰撞,给当时的香港观众打开了一个历史视角。单元剧《我家的女人》属《岁月河山》系列,这个系列剧在香港开创了历史剧的先河。
  
   由于不是长篇剧,《我家的女人》缺少宽阔的空间来营造全面的人物性格、烘托现场气氛和制造经典场面。在狭窄的电视短剧空间里,一个天真烂漫的学生变成满怀心事的青年,同时另外一个美丽的生命很容易就消失了,一切像快餐一样结束。电视剧一开始,景生激动而仓促地走在几只鹅和一些呆若木鸡的村民中间,这次从省城回家,他完全被“民主与科学”、“人权”等新思想占据,好像还看了陈天华的“警世钟”和严复的“天演论”,总之,他被洗脑了。他不满意长辈的封建思想,他只和新来家的美好比较投缘,懵懵懂懂地相处了一段时间,可能他还没来得及弄明白怎么回事,美好就被装进猪笼投河了,电视剧结束。
  
   如此沉重的题材,灌入一个只有两集的电视剧中,难免隔靴搔痒,但是《我家的女人》努力地加入了话剧味和文学气息,这种想找艺术感觉的电视剧,在当时的香港是一次有勇气的尝试。虽然这些尝试带有斧凿痕迹,但可贵的是,它向人们证明,香港的电视剧也和任何一种文艺作品一样,有庸俗和高雅之分。
  
   《我家的女人》看起来就像一个艺术作品的初级版本,有醉生梦死的趋势却又浅尝辄止,很多地方流于粗糙和简陋,它的形式在很多地方没能为内容很好地服务。黄老爷家的居住条件,那简直可以叫人扼腕叹息:砖墙,木板床,吃饭还要坐条凳,寿宴每桌只有脸盆装的鸡肉。这些布景欠缺基本的美感,实在难以营造气氛,好似乡间采风摄回来的写实纪录片。主要人物处在被摆拍的状态,尤其是美好被叫去饮茶那组镜头,黄家人在茶桌前的姿势十分僵硬,把封建家庭等级制展现得过于直白和袒露。至于景生和美好的关系,基本没有铺展开来,有被扼杀在摇篮的感觉。美好在被浸猪笼前,没有任何关于心理活动的展示,傻呆呆地就进了猪笼。
  
   关于《我家的女人》稍欠火候这一点,我猜张国荣可能有同感,他曾试想过美好浸猪笼前在自己的胳膊上狠狠刻下“景生”二字。
  
   2002年,他跟朋友提起要重拍《我家的女人》,并在同年5月为此事去找过徐枫。之前,在为香港中文大学做的演讲中,他说,《我家的女人》是好戏。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他几次提起《我家的女人》,就仿佛在向艺术致敬。
  
   在一篇魏绍恩写于1980年的文章里,他说到张国荣,大意是,张国荣是那种可以随口颂出莎士比亚的古英文名段,然后又若无其事地回到现实中的人。看《我家的女人》,我感受到了他这样的气质,那是一种迥异于现实世界的梦幻气质,并且他追求梦幻,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后来的20多年沧桑岁月中,坚守了这种气质。《我家的女人》中,看他写出的“天演论”、“进化论”那些字,真是一点也不觉得吃惊;在他去找美好说话之前,站在厨房门口故意摸了一下自己头发的那个动作,换做别人简直不可想象!或许他当时还没有多少表演的经验与技巧,但《我家的女人》证明了他是天生的演员。就像《我家的女人》在各种形式的限制中努力融入文学感一样,张国荣也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做到了一个能及的极限。
  
   可能在电视剧中,艺术从来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我家的女人》勇敢地担当了这样一个舞者,并且非常幸运地找到了张国荣这个梦一样的舞伴。那还是张国荣的青涩年代,但是香港当时已经有人在该剧中惊奇地发现他蕴藏的潜力。看了《我家的女人》,我不再惊诧他后来的《胭脂扣》和《霸王别姬》,有种绝尘的气质,原来他早已具备,哪怕是在他还没找着北的时代。
  
   《我家的女人》的制作者是香港电台电视部,这个单纯的制作部门由于受香港政府的扶持,没有收视率的压力,在那个时期曾经尝试着制作了重视艺术感觉的电视剧,包括《沙之城》、《屋檐下》和《我家的女人》。在这些电视剧中,香港电视固有的东西不那么显著,公式化成分较少,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具备多元化的因素,容易引起人们的深层关注。当年的香港电台电视部,聚集着一批有责任感的文化精英,那个找到张国荣出演《我家的女人》并说服他剪短头发的编剧,就是后来赫赫盛名的李碧华。如果站在收视率和人气的角度很俗气地考量一下,张国荣完全没有必要出演这个剧,但是他同意了。这部剧当年在国际上拿下多项大奖,包括一个演员表演奖,但是他没有因此走红,之后的几年,依然是他风烟蔓草的岁月。
  
   《我家的女人》是在空间并不宽阔的电视媒介中进行的一次艺术性尝试,这是它的价值所在,同时,它也是张国荣艺术气质的端倪初露,这是它的看点所在。这是张国荣拿到生平第一个表演奖项的作品,他深以为荣,恋恋难忘。
  
   那是香港电视剧时代的风尘年月,也是张国荣年轻时代的烟尘辗转,然而“桃源一向绝风尘”,风尘年代总有人在坚守自己的家园。所以在今天,可以有一部并不完美的短剧能像小溪一样在我们心里安静地流淌,所以可以有一个人让我们遥遥地回望。
  
   玉阶空伫立,长亭更短亭。
 楼主| 发表于 2011-08-25 18: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善良的悲剧
2009-03-19 20:09:09   来自: 伊瓦苏的荼縻 (你离开了,却散落四周)
岁月河山之我家的女人的评论    5

   终于找来哥哥早期所演的《我家的女人》这部片子,在寂静的凌晨独自品味后,不禁感慨哥哥真是李碧华作品的最佳代言人,在那么多年前就能演出她作品中男主角的精髓和神韵,这就难怪在后来的《胭脂扣》和《霸王别姬》中哥哥的表演会如此出色,以至人们认为没有了张国荣的《胭脂扣》和《霸王别姬》是不可想象的,而同样是李的作品《青蛇》,则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印象,有哥哥主演的李碧华的作品总能散发出令人夺目的神采和动人心魄的效果,创与演之间对作品的理解能达到如此默契的程度,他二人能成为知己好友也就不奇怪了,而与哥哥在艺术创作上能形成如此默契的并不止一两人,哥哥在艺术上的才华与灵气可见一斑。
    《岁月河山之我家的女人》这部片子的制作和拍摄及布景都非常考究,就拿哥哥演的人物来说吧,在短短的八十多分钟里,哥哥饰演的二少爷的服装就里里外外有七、八套之多,这与哥哥差不多同期演出的其它时装剧形成鲜明对比(我居然在相隔两年的《对对糊》和《鼓手》中看到哥哥穿同一件红格 T 恤和米色西裤搭配,心酸呀),影片制作方的严谨让人钦佩。从房间、客厅的细小摆设、农家劳作的古老工具到民间习俗的旁枝末节,剧中场景无时无刻不散发着那个落后时代的生活和文化印记。整部片子画面结构流畅而优美,昏暗的色彩和暗影带给观众巨大的压抑感,从而烘托出故事的悲剧性质。影片开头凄凉的二泉映月以及与女人孤独寂寞不安心情相辉映的空旷而苦涩的古琴弹奏,也为这悲惨的故事进行着强烈的渲染,虽是一部电视片,但其艺术质量绝不亚于一部电影。
    哥哥在影片中一出场的扮相非常俊秀,稚气未脱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少年阔别家乡重返故土的喜悦跃然屏幕之上。哥哥清瘦的外形、略显稚嫩的演技,恰如其分的塑造了一个十七岁少年的形象和心态,他身上所表现出的与周围人群不同的儒雅和忧郁,正是这个文弱少年无力抗争命运的标志。
    哥哥在这个故事中把二少的心理层次表现得非常好。在父亲面前诉说自己想法时不安地玩弄着手指的动作和欲言又止的神态,说明了他对父亲的敬畏和放弃从父亲那里得到认同的心情。在母亲面前说话时,哥哥也有玩手指的动作,但这不是紧张,而是一种下意识的举动,是在母亲跟他谈起省城学习生活和交友时觉得没什么可说时的心情表现,在疼爱自己的母亲面前二少远没有对父亲般的畏惧,强行转移话题时的耍赖透着少年的可爱。在比自己大许多的大哥面前,二少是小心翼翼的,年龄的差距使他们无话可说,二少可以去省城这一点让大哥嫉妒,而二少对留在家中帮父亲的大哥也心存嫌意,这份小心在二少用眼睛时不时偷偷向大哥投去的一瞥中表露无疑。还有第一次面对小妈的尴尬无言,找小妈诉说得意之事的迫不及待,谈话被打断的意犹未尽,期望听到对方评价的心理等少年心态的转变清晰可辨,在小妈面前两手做沙漏般把玩东西的动作,是二少将内心秘密告诉小妈后,对她产生如同龄好友般信任的轻松表示。哥哥用眼神和肢体动作很好地刻画了这个十七岁少年的心理活动,并不纯熟的演技,正是十七岁这个年龄的男孩认识事物还不成熟的印证。
    这不是一部惨烈的爱情片,它告诉我的只是一个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乡村少女的悲剧,一个善良少年的悲剧,一个甚至还谈不上爱情的悲剧。哥哥所演的二少爷,在听到母亲已为自己找好了八字相合的女方后,虽然心中不愿,但少年好玩、好奇的心却促使他借着照相偷偷来到女方住处一窥庐山真面目,一个不小心被对方发现,二少大惊之下急忙逃走(或说吓走,哇,那两个女的不知是哪个?不过样子都不敢恭维)。干了这么一件了不起的事,不找人说说如何能舒服呢?父母兄嫂是绝对不能说的,附近又无同学,那个在圩市上以泼辣活泼言行引起他注意的卖茶姑娘、刚过门的小妈成了他选定的倾诉秘密的对象,毕竟他们年龄相仿(小妈只比二少大一岁),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直接接触(那个演小妈的女演员叫陈毓娟,她顾盼间的神色和微笑的样子颇有点翁美玲的神韵)。好感来源于印象,关心来源于同情。在这部片子中我看到的和感到的是善良产生出的同情、关心产生出的感激,没有明确的爱情,那是一种感觉,一种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朦胧,它刚开始产生互相吸引的动力,没有任何示爱的表示,没有为了爱情不顾礼教的叛逆,在祠堂外犹豫再三的少年,终于走到小妈身边,默默递上的手绢包含着二少的内疚(那惹祸的大红面料是他鼓励小妈选的),这一个温暖的动作,让小妈倒向他的肩头痛哭失声,可这却让二少惊惶失措,他的眼神不安地四下飘动,挺直的身躯并没有响应女人的行为,看到小妈强行忍住的哭泣和无法渲泄的苦,二少不忍了,他抓住小妈的手说:“阿姐(小妈),你不要这么悲观了,或者将来会有好日子过呢?”这无力的劝慰是他当时能对那个可怜的女人所说的唯一的话,他终于把肩膀给了她,促成最后相拥而坐的因素是复杂的,同情、怜悯、内疚、理解以及那朦胧的爱。至此他们还心无杂念,直到看更人的出现及小妈头上金钗的跌落当场,一段原本纯洁的感情被迫演变成私奔,最后女人惨死、少年远走。山村恢复了它的平静,但那孤身上路的少年的心是否能恢复平静呢?这埋葬了他纯真少年情怀的家乡他还会回来吗?
发表于 2011-08-25 21: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

他和李碧华的合作每一次都是隽永,第一次看到这部短片的时候,感觉骨头上爬了很多小虫子,很痒,却挠不到,就那样一点点吞噬着你的心
在我的心里,我家的女人不逊于任何一部他鼎鼎大名的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11-08-25 22: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金蛇杨小妹


   
微时的他们,便是如此卓尔不群。


可惜这个社会是人世间,日后的风气人人功利拜金,市面上愈加少见这样恬淡优秀的文艺作品。他们成名了,但现今懂得沉潜一颗心,在夏日午后的榕树下去读一本好书的人,不多见了。


师太也挥挥手,去了温哥华。


那个用银器招待人客饮下午茶的时代,终是过去了。


再见珍重,不送不送。
发表于 2011-08-27 11: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美好被浸猪笼那段,说她被浸之前没有心理活动展示,就这样呆呆地装进了猪笼.我觉得其实在审她和二少时,她已经哭得肝肠寸断了,浸猪笼的下场也一早知道了,在浸猪笼时她已经完全绝望,任你操纵了,所以心已死,脸部也没表情了。我很喜欢哥哥在里面的两段表演,一段是景生和美好被发现,景生逃回自己房间时,心乱如麻,一会看书,一会坐在床上把被子掀开,一会又坐回椅子上看书,然后又挠头发,在表现景生的不安时哥哥的表演毫不做作,而且恰如其份.第二段是景生放弃誓愿被扶起时,双腿发软,猛然又回头看看美好,于心不忍又充满内疚,却又无力抵抗这些封建思想,只好妥协,哥哥把这些矛盾心理都很适当地表现出来了,尤其是猛然回头时的眼神,内心戏十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