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01|回复: 11
收起左侧

我怀念“黄金时代”(全文)——新京报的陈太专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06-21 23: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访香港曾捧红张国荣、梅艳芳的资深娱乐“经理人”,回顾她亲历的乐坛全盛时期

陈淑芬:我怀念“黄金时代”(上)
对话人物:陈淑芬、本报记者贾维
对话地点:天星娱乐有限公司陈太的办公室
对话时间:2004年10月20日

记者手记:

之前没想到工作繁忙的陈太会给了我整整1个半小时来做这个专访,在央视《艺术人生》录制现场,我提出采访要求的时候心里期望的是:有20分钟就好了。在她不算大的办公室里,坐在沙发那端的她从脸上完全看不出来30年娱乐圈生涯留下的痕迹,和之前我看过的关于她的采访中形容的那样:沉静、善言、有亲和力。
回味过去的光辉岁月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绕有趣味的事,尤其是回忆娱乐业这样一个造梦的行业,时间过的比我们想象的都快。
虽然我做的不是“##有约”那样的节目,在采访结束的时候,我还是问了本来都要放弃的那个问题,但没有继续问下去。因为,我想我们已经得到了答案。

关于早期香港乐坛 我是看着本地艺人起飞的

新京报:香港娱乐圈人都尊称你为“陈太”,你是怎样进入娱乐圈的?
陈淑芬:这讲起来就话长了。其实我1973年就入行了,1974年开始正式进入当时香港可以说唯一的娱乐公司——TVB旗下的华星娱乐,我现在的老公是当时华星的副总。因为我懂英文,比较适合当时香港以做国外演出为主的情况。进去之后,用广东话讲就是“一脚踢”,就是什么都做,秘书也是我、财务也是我、清洁工人都是我。反正那时候年轻,觉得很好玩,没有想到就一直做到现在。
新京报:70年代早期香港本地艺人正处在起飞阶段?
陈淑芬:我是看着本地艺人起飞的。那个时候虽然已经有了邓丽君、徐小凤、龙飘飘,但她们都只发行唱片,当时香港没有本地歌手做个人演唱会。当时也没有红馆(香港红堪体育馆),没有伊馆(伊丽莎白体育馆),只有铜锣湾那里的一个舞台可以演出,而且只有1200个位子。
1975年,我们做的第一个华人歌手的“个演”是欧阳菲菲。后来又做了许冠杰、邓丽君、罗文、汪明荃的个唱、邓丽君和欧阳菲菲是台湾过来的,而罗文、汪明荃则赶上了电视剧在香港的起飞阶段,是通过电视剧主题曲主题歌红起来的。
1981年,华星成立了唱片部。我在这个唱片部签的第一个歌手就是张国荣。第二年我们就开始筹备新秀选拔,梅艳芳、吕方、杜德伟也都是我们通过歌唱比赛选拔出来的。

关于张国荣 他的性格是不可以停下来的

新京报:能谈谈你眼里的张国荣吗,听说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陈淑芬:其实我最喜欢他的性格,他很直,这是他的优点。但面对陌生人,这就是他的缺点。因为他的一些言论就会很容易被人拿出来乱写。所以后来所有的媒体想要采访张国荣的,必须要先经过我。而且他做采访的时候,我一定在他旁边“帮忙”。以前都没有“经理人”这个说法的,因为我和张国荣这样的关系,所以媒体开始叫我是“张国荣的经理人”。第一个叫出“经理人”这个词的是当时《明报周刊》的李纯恩。张国荣和我蛮合得来的,他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跟我讲,是很好的朋友,到最后就好像姐弟一样。
新京报:据张国荣自述,1989年退出歌坛与有人拿他和谭咏麟做比较有关。
陈淑芬:没错,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当时的谭咏麟已经是最红的,张国荣基本上就是追他追的很紧。他们本身不想比,但双方的歌迷已经势同水火。当时经常有谭咏麟的歌迷把一些咒语贴在他门上,在他门口放元宝、蜡烛、香火这些东西。他感觉自己的生命受到很大的威胁,很没安全感,就有了退出的想法。
其实我当时就觉得他就算退出也不会超过几年,因为我太了解他了。他的性格是不可以停下来的,他是一个很喜欢工作、很喜欢唱歌的人。如果他是60岁、70岁,那退休就退休嘛,但是当时他那么年轻,要完全静下来是不可能的。到了1989年,我们要做那个巡回演出的时候,他要求我写上“退出娱乐圈”演唱会,但我最终还是自作主张改成了“退出乐坛”。
新京报:可后来正当电影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又出来唱歌了。
陈淑芬:其实到了后来,他自己有了出来唱歌的意愿,只是不好意思跟我说。但最后他还是来找我谈,希望我能帮他。我觉得反正有主办方、有歌迷,不需要什么复出理由,忍不住想出来就出来咯。复出之后,他人成熟了很多,我感觉他复出后是快乐的。
新京报:你曾经带过的一些巨星,像张国荣和梅艳芳都陆续地离我们而去了,你还会经常想起他们吗?
陈淑芬:(长时间的沉默,眼眶变红)到现在我不知怎么讲……(沉默)我认识张国荣……他,真的好像我弟弟一样……非常非常心疼……(沉默)……还是不要提了……

关于乐坛“黄金时代” 我一直都享受这个过程

新京报:从张国荣、梅艳芳开始,可以算是香港乐坛进入了“黄金时代”了。
陈淑芬:对啊,我记得我是第一个带香港的歌手去台湾发唱片的,歌手就是张国荣跟梅艳芳。以前的乐坛,基本是香港归香港、台湾归台湾,两边是不通的。我们是最早带香港歌手到台湾去发行国语专辑的。后来有了华人第一次去外国做正式的演唱会,那是在澳大利亚,当时的歌手有张国荣、梅艳芳、吕方、成龙。而到了第二年,再去外地演出就是张国荣、梅艳芳两个人,再隔一年就是他们两个人分开做个唱了。那时候香港乐坛的发展是非常快的。
1993年,我就开始减少签艺人了,因为我想做制作,想做演唱会。因为希望把华人的演唱会带到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去到国外一定要是在他们顶级艺人演出的地方。1995年,我这个愿望算是实现了,当时我和学友,我们10个月做了100场世界巡回演唱会,演出的场地都是爱尔顿·约翰、麦当娜这些歌手演出的场地。
新京报:你经历了香港流行音乐从无到有,也经历了它从全盛到衰落,你对全盛时期的巨星们有什么评价?
陈淑芬:我觉得他们都很敬业。无论是不那么红的歌手还是已经很有地位的艺人,他们的专业精神是最让我佩服的。他们都是非常努力的人,不断地有新的东西让观众去选择。
新京报:做了30年这么长时间娱乐圈工作,它给你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什么?没有厌倦过吗?
陈淑芬:我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1995年的学友世界巡演和1997年的《雪狼湖》,因为这个是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厌倦是没有的,我总是在不断地新尝试里找到很多乐趣。我一直都很enjoy这个过程。

关于现在香港乐坛 音乐已经无所谓了
新京报:现在香港似乎很难再出现张、梅那个全盛时期的景象了。
陈淑芬:是啊,现在唱片都不好做,何况演出。现在做唱片的人都不是为了做唱片而做唱片。现在出唱片都是亏本的,唱片公司都变成经理人公司了,它投资,要从其他的地方把钱赚回来,所以选歌手最好是漂亮一点儿,不太会唱也无所谓。只要把她捧红了,广告啊等等其他东西也可以赚钱。所以音乐已经无所谓了,你会不会唱无所谓,重要的是形象。现在的年轻艺人大多是这个样子。
新京报:您怀念那个黄金时代吗?
陈淑芬:当然怀念,而且我现在签新人也一定要求他能唱,不能唱就算我签了也只会给他向其他方面发展,而不会给他出唱片、开演唱会。你看现在的香港演唱会,主办方都是很多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投资商,都是上市公司,他们做演唱会不像我们那个时代是用心来做,他们完全是把演唱会当做生意来看,那结果当然不一样。我要做演出,基本都是自己投资,这样你的想法才能比较彻底地贯彻,演出也才会比较有品质。
 楼主| 发表于 2005-06-21 23: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怀念“黄金时代”(全文)——新京报的陈太专访

策划制作香港首出音乐剧《雪狼湖》开创港人音乐剧概念反响空前

陈淑芬:我怀念“黄金时代”(下)

关于《雪狼湖》 之前香港没有音乐剧

新京报:1997年时,什么契机让您决定开始做《雪狼湖》这个音乐剧的?
陈淑芬: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其实我没有想过要做音乐剧,是张学友。他做了那个100场的世界巡回演后想:以后做什么呢?其实那个100场已经非常好了。后来1996年的时候他在英国、纽约都看了很多音乐剧,于是开始有了做音乐的想法。当时他跟我说:为什么外国那么多音乐剧?为什么华人的地方没有音乐剧呢?其实他们做到的我们都能做得到啊!我们的100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那我说:好啊。反正我1997年已经订了红馆给张学友,本来是要开他的个人演唱会的,他用什么方式来做,我都是要支持和配合的嘛。只要他说可以,我就觉得可以。所以他说我们来做音乐剧吧,那我们就做了。其实他也不是说做马上就开始做,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推掉了其他东西,跑到百老汇去看去学音乐剧的制作课程,了解了整个音乐剧制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觉得人家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学,不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去掉。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之后,我们做了这个音乐剧,反响非常好,在香港连演了42场。
新京报:当时用林忆莲换掉了新人严伟,是不是因为对这个音乐剧的形式信心不足,所以用多一点明星?
陈淑芬:完全没有这个考虑。之前香港没有音乐剧,我们带给了香港观众对于音乐剧的概念。我们用自己的表演方式告诉大家音乐剧是这个样子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原创的、歌曲也都是特别为剧情选的,歌词也是一样。当时就是叫“张学友创意音乐剧”,还没有换角的时候,已经卖完了38场红馆的票,后来的场次是临时加上的。一共43天,演了42场,因为中间有一天学友身体不太舒服。

关于内地巡演 我对《雪狼湖》绝对有信心

新京报:我查了以前的资料,当时雪狼湖的票价已经卖到了六七百港元,在当时的演唱会中也算高票价了。
陈淑芬:当时所有的演唱会最高门票价格,多半是380到400港元。我们《雪狼湖》的最高票价是680港元。因为我们要搭背景,所以就少了很多座位,多了很多演员,整个成本要远远超过演唱会。所以其实这票价还是合理的。
新京报:当时没有考虑这么高的票价会不会很少人来看?
陈淑芬:没有啊,因为这个音乐剧比单纯的演唱会多了很多元素,它是值得回这个票价的。而且当时第一场演出之后,从观众的反应你能看出,这个演出的效果要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所有的歌迷都不喊“张学友”而喊他“胡狼”——他剧中人物的名字。
新京报:这次时隔7年来到北京做这个音乐剧,北京的演出市场远不如香港,你希望它在北京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陈淑芬:希望内地的观众和香港的观众一样那么喜欢这个剧,我对这个剧绝对有信心。通常的音乐剧,人家会觉得比较严肃,我们这个剧每首歌都非常优美动人,剧情也非常动人,很多人都哭了。在两三个小时内,好像看一部戏一样,把整个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其实是很难,只有戏剧的张力够,才会做到这个效果。我每次在现场看了都非常感动,而且觉得没有隔7年那么久,很多情节就好像刚刚发生的一样。
撰文:贾维
 楼主| 发表于 2005-06-21 23: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怀念“黄金时代”(全文)——新京报的陈太专访

10986478331_1119367656.jpg
这双手曾捧红了张国荣、梅艳芳、张学友......陈淑芬推动并见证了令无数人怀念的香港乐坛“黄金时代”。
1098647900_1119367682.jpg
谈起张国荣,陈淑芬禁不住落泪。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她是一位真正和艺人交心、而不只是从他们身上赚钱的经理人和制作人
1098647955_1119367691.jpg
1098648302_1119367705.jpg
哥哥拉阔演唱会上表演照片
由陈淑芬策划的张国荣复出演唱会已经成为了荣迷难以磨灭的记忆。
人物简介:陈淑芬
香港资深音乐制作人、艺人经理人,娱乐圈人称“陈太”。从引进桑塔纳等国外艺人到港演出,为邓丽君、欧阳菲菲等华人歌星做香港历史上最初的个唱,到亲手发掘张国荣、梅艳芳、吕方、杜德伟,为张学友做1995世界百场巡演和1997年的音乐剧《雪狼湖》。她近30年的演艺经验使其见证了香港流行音乐从无到有,从简单模仿到独树一帜,更是零距离见证了张国荣、梅艳芳为代表的香港乐坛“黄金时代”,从起步到全盛直到衰落的过程。
策划的部分演出
*1976年首办“华人歌手个人音乐会”,其中包括著名歌星汪明荃、邓丽君、罗文、徐小凤和后期的梅艳芳、张国荣等演唱会。
*1992年主办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魔术师大卫·柯波菲尔、歌星惠特尼·休斯顿等到香港的演出,同时把内地歌手毛阿敏、那英、蔡国庆等推广到海外演出。
*自1995年8月至1996年6月完成“张学友世界巡回演唱会”100场。
*1996年12月至1997年初,为张国荣举办告别歌坛7年之后首次个人演唱会,连演24场爆满。
*1997年7月1日,陈淑芬代表香港“庆祝回归组委会”邀请作曲家谭盾谱写交响曲“天·地·人”公演,并有大提琴家马友友、歌手张学友同时加盟……
发表于 2005-06-22 08: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怀念“黄金时代”(全文)——新京报的陈太专访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内心里敬佩陈太~~~感谢她把哥哥带给了我们!
发表于 2005-06-24 19: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怀念“黄金时代”(全文)——新京报的陈太专访

“之前没想到工作繁忙的陈太会给了我整整1个半小时来做这个专访,在央视《艺术人生》录制现场,我提出采访要求的时候心里期望的是:有20分钟就好了。”
陈太上了艺术人生?
发表于 2005-06-26 23: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怀念“黄金时代”(全文)——新京报的陈太专访

   要是我生活在陈太所说的黄金时代就好   可惜我们这里好多人错过了哥哥最辉煌的年代   ```    ```  
发表于 2005-06-27 09: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怀念“黄金时代”(全文)——新京报的陈太专访

那样的黄金时代,再也没有了,哎!
 楼主| 发表于 2005-06-30 12: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怀念“黄金时代”(全文)——新京报的陈太专访

哥哥于1988年写过一篇《我背後也有一個女人》
『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這句不知是誰說的名言,對我也頗適合,雖然我並不算有什麼成就,但多年努力總算做出一點點成績,而我的背後也有一個對我的事業有很大幫助的女人,這便是我經理人陳淑芬。   
談到我這個經理人,真不得不佩服她的精力充沛,不但照顧得我無微不至,還要兼顧恒星公司的業務;但每件事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從不顯慌亂,有她在身邊,我便特別放心,因為知道她會完善的為我安排一切,為我解決困難。除了為我安排工作外,有關合約簽註,談片酬歌酬,都是由她負責,作為一個經理人,自然有為旗下藝人爭取利益的義務,憑著她八面玲瓏的手腕,伶俐的口才及敏捷的思考,通常都可以為我爭取到較佳的條件。但在商討的過程中,有時態度難免有點強硬,所以與她交手的人,對她自然不會有好的印象,久而久之,江湖便盛傳陳淑芬這個人霸道難惹將她形容成生人勿近,這些說話後來傳到她的耳中,陳淑芬竟然幾天都不開心,因為想不到外間的人對她有如此的評語,而她難過卻不是完全為了自己,她是擔心自己形象不好會對旗下藝人受影響,陳淑芬便是這樣的一個人,從不會為自己先想,卻忙著為其他人操心。
作為她最密切的工作夥伴,我對陳淑芬有深切的瞭解,她是個和藹可親,親切而健談的人,精明能幹卻不會太露鋒芒,由於好勝,所以有一股不服輸的幹勁,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她是性情中人, 多接觸才會發現這個人可愛之處,有時江湖傳聞是不能盡信的。
发表于 2005-06-30 22: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怀念“黄金时代”(全文)——新京报的陈太专访

谢谢星光的文。
谢谢陈太的情。
发表于 2007-01-25 11: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哥的性格是不可以停下来的.....所以他的一生就象不羁的风....
发表于 2007-01-26 02: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非常真诚\能干\值得敬佩的经理人,哥哥能碰上这样的经理人是很幸运的,同时陈太能找到哥哥这样的签约艺人兼朋友也是幸运的.
发表于 2007-01-26 02: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象千里马和伯乐一样,找到彼此都是幸运.
不过我还是觉得陈太更幸运.因为哥哥迟早在哪里都要闪光,陈太这一生能经常伴随在哥哥身边,象亲人一样,真是太幸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