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384|回复: 33
收起左侧

寻回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5 15: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熟悉香港乐坛,喜欢听粤语老歌必看之物。其中有章节说到哥哥。

尋回耳

出处:明周

科技方便了生活,也改變了生活內容。隨着電腦和視覺娛樂產品愈來愈普及,從VCR到LD到VCD到DVD、從戲院到電視到Movie on line、從單聲道到身歷聲到環繞聲、從紅白機到Play Station到Online Game…,現代人的娛樂感官世界似乎愈來愈全面,愈來愈迫真,但比起單用眼睛閱讀、單用耳朵聆聽音樂,卻又少了想像的空間。
羅文走了,四大天王風光不再,霆鋒去服社會服務令,潘源良去了講波,Twins做仙女與哪孫悟空談戀愛,男版Twins 3T F4可米6子和9塊Cookies卜卜脆,中文歌壇變變變……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是日暮西山窮途末路﹖
當這個專題在籌劃中,我們收到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的暢銷碟報告,三十年來都有金碟、白金碟、三白金、五白金,但去年沒了這簡明量化的代號,而變成全年最暢銷十隻唱片,今後沒了金碟白金碟也沒了數字﹔與大歌星訪問後,唱片公司還是想先揀揀出版時的照片﹔在約訪資深音樂人時,遇黃霑先生兩度婉拒……
如何為本地樂壇和聽眾「尋回耳朵」﹖

香港粵語流行曲VERY簡史(1950-2002)

香港流行音樂發展,以1974年為一個分水嶺。1974年,是許冠傑推出《雙星情歌》與顧嘉煇推出《啼笑因緣》的一年。自此以後,香港流行音樂圈不再一樣。
1974年以後,我們且稱香港進入了「現代流行曲」時期。而1974年以前的,我們且稱之為香港的「早期流行曲」時期。
早期香港流行曲的起源與特性(1950-1974)
香港的粵語流行曲起源於何時﹖這不是個容易答的問題,也不是大家很有興趣去知的問題,因為一問下去,就變成歷史考據和引證的工作。加上早期粵語流行曲與粵劇、粵曲、小曲和廣東音樂有?分不清的關係,藤連瓜瓜挽藤,可不容易劃清界線,要說出香港粵語流行曲於何年出現並不容易。
在此,我們宜借助黃志華於 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1950-1974 (三聯書店ISBN 962-04-1794-1)一書中的分期方式,界定1950年開始為香港粵語流行曲的早期階段,而截斷1949或以前的日子不談。有關1949或以前的流行曲醞釀情況,黃志華該書有述及,有興趣者可逕自閱讀。

早期香港流行歌手

1950年至1974年間的粵語流行曲歌星,具代表性的有﹕周聰、鄭君錦、鄧寄塵、呂紅、鄭錦昌、麗莎、陳寶珠、蕭芳芳、許艷秋、鄭幗寶、陳浩德、李寶瑩、何大傻、薛家燕、胡楓、譚炳文、李香琴、森森、冼劍麗……等等。聽回他們的歌,很過癮,我經常聽。
早期香港流行曲有何特色呢﹖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特色有﹕

1.尚未有「流行榜」機制。
2.歌曲的流行時間比現代流行曲長,一般來說會流行數個月至數年。流行曲的「生命年齡」(Life Cycle)比今天的長得多。
3.當時的粵語流行曲普遍被視為Cheap(低俗之作),是低下階層聽的曲種,很多時更與「工廠妹」拉上關係。當時的高級/潮流分子聽的不是粵語流行曲,而是歐西歌曲,讀番書,聽歐西歌曲是社會尖端、高尚青年的行為。中西流行曲明顯分隔開成兩個不同世界。
4.早期粵語流行曲旋律很多時取自或改自粵曲,小調或廣東音樂。
5.間中也有改編自歐西歌曲的,例如《飛哥跌落坑渠》、《行快啦》等。
6.唱廣東話(口語)的歌曲十分普遍。很多人認為許冠傑是唱廣東話歌曲的始創人,實屬不確。
7.歌詞方面,常見的題材有呻窮,夢想發達和充闊佬等,這些在八十年代後已逐漸少見。男女情愛歌詞方面,很多時是抵死的唇槍舌劍式男女互窒,這在香港現代流行曲也是較少見的去法。
8.通俗諷刺性小市民歌詞是主流,很多人以為許冠傑是這方面的始創人的想法也不正確。
9.1974年以後,這類傳統粵語流行曲一下子被摒出歷史舞台。不過它們並沒有從此消失,不少樂迷仍「凍結」在只聽這類歌曲的範疇之中。而八、九十年代懷舊電視劇/電影的出現,也多次帶起了這類早期粵語歌的熱潮,不少歌手復出出唱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馮禮慈﹕樂評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劉偉民:樂評人
发表于 2005-12-25 15: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讲哥哥的章节呢?快补上吧,心急!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17: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1974新頁 - 顧嘉煇

1974年,是香港樂壇歷史性一年,是香港粵語流行曲開闢新天地的一年。
在這年,開天闢地的竟不止一樣,而是兩樣同時發生。雙響炮齊鳴。

以顧嘉煇為首的中式小調流行曲﹕
顧嘉煇1974年創作《啼笑姻緣》中式小調流行曲,正式揭開全球獨有的中式小調流行曲音樂類型,配合電視劇熱潮的爆發,顧嘉煇在往後十多廿年創作了一系列豐碩的中式小調流行曲作品,席捲香港、東南亞及其他華人社會,其他音樂人爭相加入,締造了香港樂壇七、八十年代一個黃金期。

中式小調流行曲特點﹕

1. 以中式五聲音階為旋律創作主要模式。
2. 旋律簡單節奏簡單(符合中樂節奏傳統)。
3. 加入中國樂器作伴奏,配上西式鼓,低音結他,配樂中西合璧。
4. 歌詞用字方面,具古式中文色彩與韻味。
5. 歌詞內容多涉及人生哲理及家國江湖情義,這與電視劇內容有莫大關係。
6. 為日後「港式流行曲」打定深厚基礎,日後將衍化成「港式流行曲」。
7. 唱中式小調流行曲的歌手,不少是從唱歐西曲「轉」過來唱的,如葉麗儀、葉振棠、羅文、林子祥等等皆是。以往被視為粵語歌星「cheap」的觀念逐步給打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顧嘉煇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17: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1974新一頁﹕許冠傑

1974年,另一個樂壇巨大新力量爆破而出,這就是許冠傑帶領的諷刺時弊小市民心聲的現代流行曲了。
許冠傑的出現,將香港流行曲帶至街知巷聞境界,將「流行曲」的定義帶至符合現代世界的定義。他的口語化通俗歌詞大受普羅市民觀迎,但同時受到一些社會人士攻擊。

許冠傑歌曲的特點﹕

1. 許冠傑歌曲可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快歌。快歌是Rock 'n'Roll曲式,有改編,有原創,在這方面他深受貓王Elvis Presley影響。許冠傑快歌的歌詞是口語通俗廣東話,內容多是小市民生活寫照﹔講錢,想發達,上司/下屬關係及生活之艱苦等。
2. 許冠傑歌第二類是﹕慢歌。慢歌的歌詞,跟其快歌歌詞竟完全相反,是古典式中文綺艷文字(後期古意略減),內容以情愛為主,間中有搞笑成分。是創作曲,少部分改編。
3. 許冠傑的快、慢同樣大受歡迎。
4. 很多人以為許冠傑是將小市民生活以通俗口語入歌詞的始創者,實則不然,早期流行曲早有大量這樣的例子。
5. 許冠傑首創的是將西方Rock 'n'Roll 與歐西流行曲帶進粵語流行曲界,將以往歐西/粵語歌分成楚河漢界的局面打破,漸漸的,將不少以往只聽歐西歌的年青人引進中文樂壇。
6. 出奇的是,許冠傑影響力雖大,他的摹倣者,卻不多。自許冠傑退出樂壇後,香港樂壇就尚未見有如此巨大影響力的唱作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許冠傑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21: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巨星時期(七十年代中—八十年代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得顧嘉煇與許冠傑的開拓,香港樂壇就沿着他兩開拓的兩條路,由小路走至康莊大道。
七十年代中、後期與八十年代初期,香港樂壇巨星湧現,當時真是幾乎粒粒皆星,有曰此為「巨星制」,不過,這不是個制度,當時並沒有特別的制度,故稱此時為巨星時期會較適合。
這個時期巨星有﹕梅艷芳、徐小鳳、林子祥、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羅文、關正傑、甄妮、鄭少秋、許冠傑、葉麗儀……等等。
為何會出現「巨星期」

七十年代中、後期至八十年代初,香港樂壇繁榮一片,巨星眾多,原因是﹕

1. 有人才﹕當時的歌手普遍都有深厚實力。
2. 幕後人才﹕作曲、作詞人都有高水準。
3. 找到了適合時代與群眾口味的曲式﹕中式小調流行曲,小市民心聲流行曲與港式流行曲都是極適合該個時代群眾口味的歌曲模式。
不過,更重要的是因為﹕
4. 適逢香港(及亞洲)經濟極速蓬勃起飛,風雲際會,加上電視於民間普及,歌曲借助電視劇的力量,二者合力一發不可收拾,發展之快和境況之盛,令人目眩。
「巨星期」的「港式流行曲」
「巨星期」將「港式流行曲」光芒發揮到極致。
我們常聽人說「港式流行曲」(Canto Pop),究竟這是什麼﹖
「港式流行曲」其實就是﹕脫掉了古裝的「中式小調流行曲」。
將武俠劇中的「中式小調流行曲」,換上了時裝﹕將古意歌詞改為現代歌詞﹔將中國樂器從配樂中取掉,換上西式現代樂器﹔歌手也由「古裝」的「關正傑型」、「鄭少秋型」變成「現代」的「李克勤型」、「陳慧嫻型」,就是香港聞名於世的Canto Pop了。
七十年代中、後期開始,「港式流行曲」(Canto Pop)逐步出現,與「中式小調流行曲」式並存於樂壇,造就了大量經典歌曲。至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式小調流行曲」逐漸式微。「港式流行曲」是逐步由「中式小調流行曲」過渡過來的,並非取代「中式小調流行曲」的代替品。
在這時期,改編日本歌的情況也開始出現及增加。
這「巨星期」間的「中式小調流行曲」與「港式流行曲」,至今仍是不少樂及沉醉緬懷的對象。對不少樂迷而言,香港樂壇此後再無法及得上這時期美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21: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85-92 轉型期

1985-1992期間,是香港樂壇轉型期,早前的巨星部分已逐漸隱退,部分則繼續在樂壇發放光輝。與此同時,一批原本是新人的歌手已逐漸成熟,在樂壇紛紛佔了較重要的位置。
這批成為巨星的新生代,有﹕張學友、林憶蓮、葉蒨文、陳慧嫻、李克勤、鄺美雲、呂方、王傑、許志安、還有稍後期的王菲、關淑怡、鄭秀文等等。
這時期出道的歌手大都能享受巨星的位置,當中尤以張學友、林憶蓮、葉蒨文與王傑等地位為高。由於新人出現,已有部分「第一屆」樂迷嫌新人歌曲不合口味而停止追隨香港的流行樂。而當時這批新人歌手也確有將不同風格的曲風帶進樂壇﹔如﹕R&B—如林憶蓮、杜德偉
更多的改編日本流行曲—如張學友、李克勤等﹔
「台式流行曲」—如王傑﹔
AOR/高格流行樂—如王菲、關淑怡等。
這時的粵語樂壇,已不再是清一色的「港式流行曲」和「中式小調流行曲」了。

樂隊潮 潮來潮去

香港樂壇在六十年代有過一個盛大的樂隊潮,不過,那時的樂隊都唱歐西歌曲,而不是唱粵語的。
宇宙間有史以來第一隊粵語流行曲樂隊,應是溫拿。
在1975年,溫拿推出大碟《大家樂》,是第一張由樂隊推出的粵語唱片。
之後,在八十年代初尚有當時的粵語樂隊如民間傳奇、威鎮樂隊等。但說不上是個潮流。
大家所指香港第一個粵語樂隊潮,當是指86/87年間的出現熱潮,當時的樂隊闖將有﹕Beyond、達明一派、Raidas、Fundamental、凡風、小島、太極、風雲、風之Group、中葉、浮世繪、水晶迷、Citybeat、Blue Jeans等等。
這班樂隊雖沒有改變香港樂壇的基本格局,但當時總算繁花似錦,各領風騷了。這批樂隊重要性有﹕
1. 將不同風格帶進香港主流樂壇——它們玩的,有Rock、Metal、Pop-Rock、Folk、Neo-Romantic、Pop等等,總算為香港樂壇帶來了更多種類,當中以Beyond和達明一派所帶給樂壇的衝擊尤大。
2. 給香港主流樂壇帶來一批新樂迷——這批樂迷是剛長大的年青新一代,和原來是聽外國前?流行/搖滾樂樂迷。樂迷的人口質素與年齡分布跟七十年代那時開始有變。唱片公司愈來愈重視年青樂迷的消費力。
3. 給青年來帶來組Band的潮流,帶來分工合作的觀念。
可惜的是,這個樂隊潮並未能長期盛放,隨?達明一派解散、黃家駒去世及其他樂隊逐一解散,樂隊潮到了九十年代初就沉寂下去了。

「四大天王」(1992-2000) 時期

在1992年左右,「四大天王」正式誕生﹕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和黎明正被香港、台灣、東南亞以至內地傳媒/ 歌迷奉為「四大天王」。
他們被稱為「四大天王」,當然是因為他們甚受樂迷歡迎之故。
一直至世紀末,「四大天王」才告瓦解。在1992-2000年間,人們喊「天王已死」喊過無數次,甚至四名天王本身否認是天王及退出頒獎禮,但「四大天王」仍然是樂壇至尊,在該幾年間,沒有新人有足夠力量折散「四大天王」的招牌。

「四大天王」值得一談特點﹕

1. 除張學友外,其餘三人都具較濃厚偶象派風格,三人的音樂造詣不算高。
2. 「四大天王」揭開了樂壇偶象派主導的年代,一直到今天,香港樂壇比七、八十年代的都更重偶象派特色。
3. 「四大天王」唱的港式流行曲,秉承七、八十年代的力量,在東南亞、中、台及華人地區續領風騷。顯示香港的流行曲水準雖沒提升(甚至被台灣、東南亞追過),但仍憑經濟力量,包裝及較先進市場推廣手段壓倒其他地區的流行樂。
4. 不少人看不過眼「四大天王」當道,力圖拆散他們,但市場與歷史洪流非部分人主觀意願可攻,「四大天王」竟然雄霸樂壇近十年。
5. 令人惋惜的是,在「四大天王」佔據樂壇幾年間,香港樂壇沒有很大的進展。當中除王菲有一批犀利作品(不少是國語歌,離開了粵語歌的範疇)外,其他乏善足陳,致使當「四大天王」於廿一世紀的瓦解後,樂壇已沒有豐厚的後繼力量。
6. 男偶象歌手吃香——當時的女歌手鋒頭難與「四大天王」相比,只有王菲(還有一段時期的林憶蓮)可與之分庭抗禮。其他的女歌手大都被劃分為「玉女」算數。

此外,在96/97年間開始,粵語歌的歌詞大量集中由林夕填寫,幾乎出現了「一人起整個樂壇」情況,沒多久黃偉文就分擔了不少詞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21: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97以後

97以後,香港樂壇逐步萎縮,原因﹕
1.98金融風暴
2.約在96/97開始,翻版開始肆瘧。
3.電腦下載歌曲/互聯網在99/00年間大幅盛行。
4.2001-02經濟再現衰退。
香港唱片市道相對八十年代高峰期大幅下瀉(跌幅多少無人能提供實數),市道疲弱,風光一時的華星唱片結業,滾石的也沒出香港歌星的粵語碟了。但一雞死一雞鳴,EEG, Music Plus, StarEast, Music Nation等紛紛進軍唱片界,香港粵語樂壇仍有燦爛一面。

02香港樂壇狀況﹕

1.巨星紛紛偃旗息鼓——張學友、王菲等等都「與世無爭」了。
2.新人大量湧現——99年與02年都有很多新人,(但凡經濟不佳唱片公司就會傾向捧新人博一博)。不過,這幾年新人質素都被認定普遍不佳。
3.舊人復出——大量老牌/中牌歌手復出,一來對唱片公司而言舊人復出風險不大,二來歌手可能因經濟關係而需要復出工作(這並無不妥)。
4.為少女/少男而設計的年輕組合佔據樂壇——Twins、Shine、Cookies、E02、VRF……樂壇的對象是愈來愈年輕了。難怪這麼多人慨嘆「而家歌唔好聽」。
5. 經濟不佳,給另類樂手多了機會。LMF、The Pancakes、Ketchup、Primary Shapes、Tat Flip、臨記、農夫、Video Dromes、Site Access、 At17、假音人、有耳非文、Gaybird、Alok、梁翹柏、四方果、野仔、粉紅A……成為了這幾年間來壇一個「意外收穫」。這時的樂隊,主流與另類之隔已沒以前般明顯,很多是半主流半另類的組合,可說是一次本地另類音樂潮。
6. 新一批填詞人開始多作品面世,估計會逐步分擔林夕與黃偉文的工作。

展望

今天的香港樂壇的確沒七、八十年代那麼繁花盛開,這與地區經濟狀況有很大關連,香港粵語歌是進入了一個較為低潮倒是事實吧。至於今天粵語歌是否每一方面真比不上七、八十年代呢﹖那則未必。如何將目前境況扭轉﹖這不是容易解答的問題。也許有天香港經濟轉好,前景一片光明時,自會有天才打救,到時爆出一、兩位天才創作人或歌手,則香港粵語歌曲又將重踏光明之路。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22: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香港樂壇種星路

儘管香港只是彈丸之地,卻出現過不少神話,香港電影、香港音樂,都曾經做過亞洲龍頭,尤其電影,影響力更去到歐美國家,香港音樂即使未能衝出亞洲,但在大中華地區以至全球的華人聚居地區,多年來都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
娛樂圈是夢工場,是需要明星才會發熱發亮的地方,沒有「大卡士」的電影票房會大打折扣,同樣地,二線歌手的唱片不會超越一線歌星(否則他或她已經晉身一線)。偏偏香港卻不是一個理想的明星搖籃。在地理上,十八區緊緊相連,駕車三五小時就可環遊全港,除了極少部分的高尚住宅區,屋與屋的接近程度幾乎是可以打窗戶跟隔籬鄰舍握手。陳師奶看什麼電視節目,李先生每日打幾多通電話,你都瞭如指掌。如果陳師奶的仔仔,或李先生的囡囡出唱片,你會不會買﹖
明星之所以成形,才華只是其次,神秘感和魅力才是重點,所謂的Charisma,是明星唯一需要的履歷,不過,你不會在一個朝見口晚見面的人身上感覺到Charisma,因為「街坊裝」和不施脂粉的臉蛋會徹底把他或她出賣。
另一個地理缺陷是地方細,不能做巡迴宣傳或巡迴演出,以美國為例,在東岸紅的歌手,可能知名度尚未去到西岸,這是所謂的地區歌手。地區歌手會在唱片推出後帶?新歌穿州過省展開一連串宣傳活動,跑完五十個州,可能已經是兩三年的時間,若果有部分州縣受落,就有機會繼續出碟,若果全國齊齊支持,他或她就晉升為新一代天王天后了。這種過五關斬六將的「考試」制度,讓每個新人長時間受盡最嚴峻的考驗,所以,有實力的才可冒出頭來,根本就不存在一夜成名的例子。
日本也有所謂的地區歌手,新宿系、原宿系、沖繩系、各具地方色彩,香港就沒有了。當香港歌手,若果只有油尖旺區或元朗區支持,都是沒有機會生存,於是,香港在這幾十年的音樂發展史,就孕育了一種獨一無二的音樂類種——Canto-Pop。
說穿了,Canto-Pop不過是音樂大雜薈,搖滾也好,R&B也好,AOR也好,拉丁也好,Hip Hop也好,再加歐美日韓今期流行的曲式炒埋一碟,然後配上廣東話歌詞而成。這樣去做一張唱片,當然是為了要同時照顧羅湖以南到香港仔以北,由三歲以上到八十歲以下所有人的喜好,於是,唱片裏面的每一首歌都可能不同風格,當你聽完一首沒頭沒腦的Para Para跳舞歌仔之後,接?的隨時會是一首悲天憫人的失戀文字鉅著,然後又會是一首加了Rap的半鹹半淡R&B。這種沒有定位的定位方法,在香港見慣不怪,但聽在外國人的耳裏,卻可能比那個「擲死狗」的豪華巨型唱片包裝更加笑壞肚皮。

六十年代
尚未建立經理人制度

Canto-Pop的形成,看來只是一種與世界音樂脫軌的音樂路向,但其實它也影響了香港歌星誕生的程序,直接塑造了一個不一樣的樂壇。
當六十年代香港開始出現本地歌手的時候,他們都是摹倣歐美的歌星唱英文歌的,由於當時沒有卡拉OK,要唱歌,就要找一樂隊替你彈奏,所以當時出現的歌手,都必然連同一隊樂隊的,例如Sam Hui & The Lotus和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可是當時香港的唱片工業尚未成熟,藝人經理人亦毫不專業,樂隊其實都只是玩票性質。
到了七十年代,這批樂隊的技術愈見成熟,其中更有開始自己撰寫歌曲,但要到許冠傑在《雙星報喜》中唱出由許冠文填上中文歌詞的《鐵塔凌雲》,香港才開始有廣東話流行曲。七四年配合電影《鬼馬雙星》推出的電影原聲唱片,十首作品均是填上中文歌詞,開啟了廣東話唱片市場的大門,也正式揭開了廣東話流行曲在香港音樂發展史的第一頁。
《雙星情歌》、《無情夜冷風》唱到街知巷聞,其他歌手也紛紛轉型改唱中文歌,七五年溫拿就照辦煮碗以電影《大家樂》開路,推出了首張廣東話唱片,不過裏面歌曲卻幾乎清一色是由黃霑撰寫的。

種星工程始於七十年代

香港第一代唱廣東話流行曲的歌星,其實都不是刻意塑造出來的,他們早就憑在各夜總會以至電視節目演出而增取到知名度,但當他們改唱廣東歌後,他們的聽眾不再侷限那班懂得英語的人,連當時知識水平較低的普羅大眾也吸引過來,《鬼馬雙星》唱出了十五萬張,七五年的《天才與白癡》更突破二十萬張銷量,廣東話流行曲的唱片市場已經成為奇貨可居的生意,唱片公司陸續成立,全職的藝人經理人開始湧現,香港唱片業的「種星工程」亦正式展開。
表面上,一個歌手能否變成明星,是要靠歌手的唱功、台風和外形,但實際上,靠的其實是經理人和唱片公司。七十年代香港還是以樂隊為樂壇主力的時候,經理人可以在各表演場地揀卒,然後再推薦給唱片公司,成功簽約,就可以推出唱片。那個年代,市面上的廣東唱片少之又少,所以幾乎只要推出市面,便可以換來很好的銷量,唱片公司要做的工夫其實不多。加上當時的香港電視台開始製作電視劇,歌手只要主唱了劇中主題曲,便是最佳的宣傳,七六年,羅文就憑《小李飛刀》成功由唱英文「口水歌」的歌手變為為廣東歌的天王,還有仙杜拉、林子祥、葉振棠……
到了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唱片市場也愈來愈大,唱片公司招兵買馬,由原來的小貓三四發展為有規摸的大公司,加速生產廣東唱片以應付市場需求。可是在催生的過程中便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唱片公司也實在無法慢慢等待新樂隊的組成,於是就開始將焦點放在個人歌手身上,只要找人作曲填詞,再聘用專業伴奏樂師便可以立即進入錄音室,而毋需等樂隊夾band夾出成績來,例如溫拿,更一開三,譚詠麟、鍾鎮濤、彭健新均過渡為獨立歌手。
將電視藝員、唱片騎師捧成歌星
獨立歌手大量湧現,樂隊數量買少見少,加上為了用最快速度製作新唱片應市,歌手的唱片往往會找很多不同創作人和製作人處理,音樂風格無法統一,成為Canto-Pop形成的誘因。雖然樂壇的結構發生變化,但是製造歌星的方法卻大同小異,電視劇和電視主題曲成為了最重要的橋頭堡,於是,更有唱片公司打電視藝員的主意,借助他們的知名度去推銷唱片,建立了唱片公司和電視台深遠的夥伴關係。到了現在,電視台依然會不時將力捧的藝員推薦給唱片公司,例如陳慧珊、古天樂和劉愷威等等。
除了電視藝員,唱片公司連電台唱片騎師也不放過,貪的,除了是他們在廣播界的知名度,還有是跟電台建立良好關係,由唱片騎師晉身歌手的例子更多,林珊珊、林憶蓮、蔡楓華、顏聯武、余劍明、周慧敏、陳永業……,以至近期的葉文輝等等。

新秀梅艷芳驚艷出場

樂隊的沒落,令到希望當歌手的和要找歌手的難以在同一空間遇上,於是無線電視在八二年舉辦了第一屆新秀歌唱比賽,梅艷芳驚艷勝出,無線電視卻為了不把肥水流過別人田,特別成立了華星唱片公司,其中更同時包括了唱片部和經理人部門,開創了一個可以理解但極無邏輯的種星年代。
普羅大眾未必可以搞得清楚唱片公司和經理人公司的分別,其實,唱片公司是推出及發行唱片的公司,部分亦會包括製作唱片的部分,而經理人公司,就是代理和代表藝人的公司,專門替藝人接洽和安排工作。若果經理人公司希望安排旗下藝人推出唱片,就會跟各唱片公司接洽,然後選擇條件最好的一間簽約。基本上,經理人公司跟唱片公司不至對立,但為了藝人利益和自己的佣金,必然會極力爭取最好的條件。可是,華星合二為一的結構,卻令藝人處於一個尷尬位置,左手跟右手的協議,得益的永遠不會是中間的藝人,所以出現了簽約多年直至約滿之後也未能推出個人唱片的荒謬事件。
在歐美國家以至日本,唱片公司和經理人公司都是各佔山頭,各自為了利益而角力。歐美方面,由於唱片公司投放在宣傳和廣告方面的金額龐大,所以往往比經理人公司較具優勢,至於日本,卻以經理人公司更具影響力,因為他們不單發掘歌手樂隊,還會花大量時間和金錢去栽培旗下藝人,例如歌唱和舞蹈課程,待他們完全成熟才推薦給唱片公司,加上賣碟分得到的酬金並不是他們主要收入,演唱會、精品、電視劇等才是賺錢主力,所以唱片公司經常都會處於被動角色。唱片公司不單不可以左右唱片的音樂風格或內容,甚至連唱片封面設計也不可以參與意見。
香港樂壇儘管一直深受日本影響,但在唱片公司和經理人公司之間的關係,卻大大不同。
早在七、八十年代,具規模的經理人公司尚未出現,唱片公司是自行發掘歌手的,他們往往都會直接跟藝人簽約,安排工作也會直接跟藝人接洽,經理人通常都是在歌手已經有一紙合約在手才加入戰團,角色自然失去重要性。而且當時的經理人是一個新行業,他們對合約或佣金問題並沒有太多經驗,所以經常都會跟歌手發生磨擦甚至反目,Beyond和經理人Leslie的故事,便曾經是茶餘飯後的娛樂新聞。
不過無論是唱片公司主導,抑或經理人公司主導,樂壇明星的誕生,依然是那一套電視、電影策略,由許冠傑到林子祥,由溫拿到Beyond,要大紅大紫,是不能單靠唱片的。在這一方面,經理人公司反而佔優,因為處理電影或電視劇事宜,都不是唱片公司的工作範圍。

九十年代
歌星變廣告天王天后

到了九十年代,日本經濟開始下滑,唱片銷量不復當年勇,唱片公司投放在廣告和宣傳上的金錢大減,但日本消費者對廣告非常敏感,沒有廣告的產品,銷量會更進一步受挫,於是他們就跟例如電器或化妝品一類在逆市中仍一枝獨秀的產品合作,將新推出的歌曲作其電視廣告歌,這麼一來,唱片公司以省下巨額廣告費,但歌曲依然得到理想的曝光率。
這種雙贏的商業活動正中香港唱片公司下懷,二話不說就順手拈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例子,是陳慧琳。當年正東剛剛成立,並沒有太大的資金投放,而Kelly當時又是一個全無知名度的新人,但經過一連串Chase Manhattan信用咭的電視廣告之後,她就立即成為當時最受注目的新人了。發展下去,以往歌星的唱片、電視、電視三棲之外,還多了一個模特兒的角色。
自從金融風之後,香港唱片業生意大跌,唱片公司放在宣傳歌手方面的資源更進一步削減,有的甚至索性不用真金白銀,改以新歌送給卡拉OK集團試唱而換取報章雜誌廣告和戶外的廣告板,再加其他商品的電視廣告,數量愈多,聲勢就愈大,哪管它是即食麵還是?生巾。
今年香港唱片市道跌到谷底,天王天后的唱片銷量紛紛刷新最低記錄,唱片公司為了盡量提升生意額,不得不大量推出新人,而且是無所不用其極。一個不夠聲勢,三個齊齊宣傳又如何,又或者索性三人來個組合,把頭髮染到盲人也會開眼,再不是就來個九人合法集會,大堆頭夠熱鬧。

四棲歌手還懂唱歌嗎﹖

新面孔湧現儘管面目模糊,卻是絕處逢生的機會,唱片公司肯放棄沿用多年的一面倒Canto-pop歌手方程式是件令人欣慰事。只可惜大部分唱片公司寧可將錢放在唱片封面的形象化妝而不是在替歌手塑造一個獨特的音樂風格,而經理人公司又停留在「傾生意」和「度期」安排工作的層面上而不是有系統針對性地提升藝人的Charisma,歌手在三棲、四棲之下放在唱歌的時間愈來愈少。
在流行樂壇,麝是不會自然香的,是要靠幕後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才會滲出味道。一個歌唱得不好,舞跳得佳的人,只要經過悉心包裝和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洗腦,卻可以搖身變成明星。這就是流行樂壇最有趣和最吸引的地方,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發?同一個明星夢。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22: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解構樂壇種星方程式

唱片公司挑選歌手的方法並沒有固定模式,外國唱片公司一般由Artist & Repertoire(A&R)部門決定,但香港唱片公司卻往往由公司最高級的Managing Director拍板,A&R部門只是處理安排唱片製作的工作吧了。由於近年香港唱片市道疲弱,天王天后身價雖高,但唱片銷量再無保證,唱片公司往往以整個大中華地區計算生意,於是天王天后的唱片合約,都會由唱片公司的東南亞地區總部直接跟歌星的經理人公司接洽,本地分公司則會集中在發掘新人方面。
現在卡拉OK比銀行分行還要多,令到唱片公司也多了一個發掘新人的地方,除了電視台的歌唱比賽,卡拉OK也不時舉辦歌唱比賽,由唱片公司人員出任評判,替參者提供了一個直接的「面試」機會,容祖兒便是其中最成功的例子。
近年報章雜誌的數量大增,其中尤其以年青人潮流雜誌最多,對年青模特兒需求勁升,模特兒公司因此大量物色新面孔,當「出唱片」和「識唱歌」之間並無直接關係之下,唱片公司在模特兒公司憑相片挑選新人似乎更方便更省工夫,由Twins到陳文媛到李蘢怡到余文樂到蕭正楠,未加入樂壇之前都是模特兒。而一行九人的Cookies,更是唱片公司從模特兒公司左挑右選然後一手組成的,九個少女根本並不認識。
由唱片公司或經理人公司刻意組成的「組合」,在歐美日樂壇都非常普遍,日本的Morning娘就成為了一棵長搖長有的搖錢樹,當其中成員比其他成員受到更多注意,就可以離隊做獨立歌手,而組合又可以加入新成員增加新鮮感,甚至拆散成幾個小組再出唱片,組合千變萬化,正中貪新忘舊的年青消費者下懷。

日本搖錢樹式種星
香港開花結果

以往香港樂壇僧少粥多,歌星並不需要周身刀張張利,只要夠高大,唱歌走音也無問題,如果唱功好,貌不驚人都不要緊,但現在卻時移世易,經理人公司為了將藝人包裝得更好以提升競爭力,已經開始給他們學唱歌或跳舞,比較外國學滿功夫才下山跑江湖的做法,雖然顯得本末倒置,但總算是好的開始。
不過,流行音樂和流行歌星始終是潮流產品,要在無需求中營造需求,靠的是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你本來不甚喜歡的歌曲,聽多幾次便會接受,你本來不甚喜歡的歌手,見多幾次亦會變得親切,要達到這個效果,不厭其煩到電台打歌,讓歌曲充斥大氣電波,把你疲勞轟炸到投降,還有說服各產品聘用歌手做廣告代言人,還有雜誌封面、拍電影和電視劇,總之就是盡量霸佔傳媒的每一尺每一寸。
因為一般的消費者其實並不懂得分辨好與壞,他們消費的標準只是流行與不流行,只要有人排隊的,就不會錯過,唱片銷量最高,比唱歌技巧最好更加重要。唱片公司要製造出流行現象,便要大灑金錢。雖然在宣傳上花得多錢的歌星未必一定會賣得多碟,但不肯或不敢花錢的,就肯定會賣得少。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22: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五十、六十、七十年代
粵語流行曲音樂圖鑑 (一)

五十年代﹕

1952 香港和聲唱片公司製作首批粵語流行唱片,主要迎合星馬市場。
1953 麗的呼麗首創一個粵語流行曲電台節目《空中舞廳》。

六十年代﹕

1965 由星馬方面傳來上官流雲主唱的細碟,改編自披頭四名曲的《行快啦》及《一心想玉人》曾街知巷閒。
1967 羅文組成「羅文四步合唱團」。

七十年代﹕

1970 樂隊是歌手的搖籃,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出了泰迪羅賓,「溫拿」出了譚詠麟及鍾鎮濤,「新特樂隊」出了葉振棠及陳潔靈,「玉石樂隊」有林子祥,還有「蓮花樂隊」的許冠傑。
1970 許冠傑第一隻唱片是《Time of the Season》,陳美玲第一隻唱片是《Circle Game》,英文歌仍是大路。就是到了七六年張國榮第一隻唱片仍是英文歌《Do You Wanna Make Love》。
1971 鄭少秋推出第一張唱片《愛人結婚了》。
1971 歌神許冠傑第一首廣東歌《鐵塔凌雲》在《雙星報喜》節目中首次獻唱。
1972 「粵曲王子」鄭錦昌的《襌院鐘聲》與麗莎的《相思淚》開始在電台熱播,粵語歌老土不再。
1972 羅文與沈殿霞組成「情侶合唱團」。
1973 「溫拿樂隊」組成。
1973 鄧麗君首次在「香港歌劇院」、「漢宮」及「珠城」演唱。
1974 尹光推出首張大碟《分飛燕》,走小市民風味。
1974 仙杜拉《啼笑因緣》及許冠傑《鬼馬雙星》等電視電影歌曲大受歡迎,開創了Canto-pop的潮流。
1974 電視連續劇帶動了香港粵語流行曲的風潮,羅文、甄妮、汪明荃、關正傑、葉振棠、葉麗儀等一代唱粵語歌的前輩都是由此誕生。
1974 許氏兄弟的《鬼馬雙星》電影主題曲熱賣,帶起同期電影主題曲《林亞珍》、《大丈夫》、《問我》、《大家樂》的出現。
1974 羅文主唱無線電視主題曲﹕《小李飛刀》、《射雕英雄傳》,風靡全球。
1974 許冠傑的《鬼馬雙星》一曲,成為英國BBC電台及香港電台英文台第一首播放的中文歌。
1975 「溫拿」推出唱片《大家樂》。
1976 羅文在「利舞臺」舉行了十五場個唱,成為首位個人演唱會藝人。
1977 香港最早的音樂頒獎典禮「第一屆金唱片頒獎典禮」舉行。
1977 陳伯強參加第一屆「香港流行歌曲創作比賽」獲季軍。
1977 張國榮參加「亞洲歌唱大賽」奪得亞軍,出了兩張英文唱片《Do You Wanna Make Love》,銷量強差人意﹗後來轉投華星,推出了《風繼續吹》等唱片,但直到推出第五張唱片《Monica》,才正式紅起來。
1977 「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成立。
1977 徐小鳳唱出了《猛龍特警隊》、《大亨》、《柔道龍虎榜》、《神鳳》等電視劇主題曲。
1978 「國際唱片錄影業協會香港唱片會」(IFPI)成立。
1978 香港電台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首屆幾乎是電視電影的天下,第一屆有《小李飛刀》、《倚天屠龍記》、《誓要入刀山》、《賣身契》、《鱷魚淚》、《願君心記取》。
1979 香港首位歌手代表參加第八屆「東京音樂節」。
1979 「民歌王子」區瑞強推出了《陌上歸人》大碟。
1979 譚詠麟推出首張個人大碟《反斗星》。

八十年代﹕

※羅大佑新成立的「音樂工廠」發行專輯《之乎者也》,將香港流行音樂帶進一個新境界。
※香港的詞壇有個有趣現象,就是總是好事成雙,例如有「雙沾」盧國沾與黃霑、然後有「雙林」林振強和林敏聰、之後有「雙潘」潘源良與潘偉源、再後到「雙周」周禮茂與周耀輝,各領風騷。
※流行樂曲頒獎禮此起彼落,鐳射唱片及卡拉OK開始大行其道,締造了香港流行曲熱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台主辦「六十年代香港樂壇音樂會」,神秘嘉賓為許冠傑。
※葉麗儀在六十年代「聲寶之夜」歌唱比賽獲得冠軍,但要到唱出《上海灘》一曲才大紅大紫。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23: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八十年代
粵語流行曲音樂圖鑑 (二)

※ 八十年代初期,清新的《城市民歌》、純真的《少女雜誌》,同時掀起一陣子新風潮。
※ 的士詞人夏金城作品,以流行文化賭馬、股票、漫畫為主題,描畫出小市民心聲。
※ 日本熱掀起,許多經典金曲都由日本歌改編,像《Monica》、《壞女孩》等,配合剛興起「的士高」潮而大熱。
※ 還是黑膠和卡式帶的天下,譚詠麟憑《愛的根源》和《霧之戀》兩張專輯紅足了十年。
※ 著名歌星開始唱兒童節目主題曲,有林子祥唱的《穿梭機》及梅豔芳唱《那股歪風》等。
※ 第二屆「十大中文金曲」仍是電視電影的天下,有《天蠶變》、《春雨彎刀》、《陌上歸人》、《茫茫路》、《楚留香》。
※「香港城市民歌創作大賽」,產生《問》、《風箏》、《昨夜的渡輪上》清新的城市民歌。
※ 八十年代明顯地因香港回歸問題,不少流行曲都出現了中國意趣,如林子祥的《再見楊柳》、《水中蓮》、《每一個晚上》,梅豔芳則有《似是故人來》、《殘月碎春風》,張德蘭唱《鮮花滿月樓》、《願君心記取》、《相識也是緣份》。
1981 CASH主辦「第七屆亞洲作曲家同盟」大會及音樂節。
1981 第三屆「十大中文金曲」同樣是電視的天下,有《人在旅途灑淚時》、《上海灘》、《京華春夢》、《殘夢》、《親情》、《輪流轉》、《戲劇人生》。
1981 鄧麗君首次灌錄廣東大碟《忘記他》。
1982 無線電視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梅豔芳獲冠軍,其後不少本地樂手都出自這比賽,呂方、杜德偉、周慧敏、許志安等。
1982 梅豔芳在「新秀歌唱比賽」中脫穎而出,85年主唱《似水流年》一曲紅透半邊天。
1982 陳百強的《今宵多珍重》、《偏偏喜歡你》大紅、陳慧嫻的《逝去的諾言》、《玻璃窗的愛》、《跳舞街》亦走紅。
1982 許冠傑以香港代表身份參加日本第一屆「亞洲音樂節」。
1982 「香港城市民歌公開創作比賽」中,潘源良以一首《望鄉》獲亞軍。
1983 紅館帶動第二代流行歌手的神殿,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鍾鎮濤都是在那裏成為天皇鉅星。
1983 作詞人盧國沾發起了「非情歌運動」,希望香港詞壇可以多點不同類型的歌曲。
1983 無線電視「十大勁歌金曲」首度舉行,商台的「中文歌曲擂台陣」亦相繼展開。
1984 葉蒨文推出大碟《零時十分》。
1984 來自日本少年組的靈感,新秀歌唱比賽的胡渭康、林利、孫明光組成「小虎隊」。
1984 第一屆「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比賽」,張學友獲冠軍。
1984 「全港業餘歌唱大賽」發掘了張明敏及蔡楓華。
1985 「全港十九區業餘歌唱大賽」冠軍為李克勤。
1985 譚詠麟在紅館舉行二十場演唱會。
1985 兩位樂壇天皇巨星譚詠麟與張國榮的歌迷翻臉,兩派歌迷大鬥法,互撕偶像海報及唱片,甚至出現吐口水打架的場面。
1985 改編歌(cover version)成大趨勢,第八屆的「十大中文金曲」竟有七首是這類外語改編歌,直接引發後來的「本地原創歌曲」運動。
1985 「嘉士伯流行音樂節」首度舉行,「太極樂隊」憑《暴風紅唇》獲第一屆冠軍,多年來培育本地不少樂隊,不過到98年終於停辦。
1986 「太極」、「小島」、「浮世繪」樂隊初試啼聲,推出首張大碟。
1986 第一屆「亞太流行曲創作大賽」,夏韶聲憑《空凳》獲香港區冠軍。
1986 劉以達與黃燿明組成了「達明一派」。
1986 甄妮為「非情歌運動」唱出了《夢想號黃包車》。
1986 第九屆「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中的最佳填詞獎作品,第一次由女填詞人小美憑?《幾許風雨》獲得,打破了香港填詞界男性壟斷的局面。
1987 「Beyond」、「Raidas」、「達明一派」的光輝歲月。
1987 譚詠麟宣佈以後不再上台領獎。
1988 商場首次主辦「飢饉三十」,歌星匯聚共襄善舉。
1988 「百變梅豔芳再展光華87-88演唱會」。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23: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紀
粵語流行曲音樂圖鑑 (三)

1988 「夢劇院」、「Blue Jeans」、「草蜢」、「民間傳奇」等相繼曇花一現。
1988 「草蜢樂隊」由蔡一智、蔡一傑和蘇志威組成,深得梅豔芳賞識。
1988 卡拉OK熱潮自日本傳來,令流行曲更加啷啷上口,也成為主宰流行曲的新元素。
1989 「亞太金箏流行曲創作大賽」香港決賽中,王菲以一首《仍是舊句子》獲銅獎。
1989 商業電台「叱吒樂壇頒獎禮」首次舉行。
1989 羅文在新落成的香港文化中心舉行演唱會,成為首位在那裏演出的歌星。
1989 由於「六四」,《血染的風采》與《男兒當自強》大紅大紫。當年梅豔芳的《赤的疑惑》、羅大佑的《皇后大道東》與《青春舞曲》、Beyond 的《天問》、以至達明一派的《十個救火的少年》都被解讀成包涵?政治含意。
1989 CASH主辦流行曲創作大賽。
1989 王靖雯推出首張大碟,出國一段時間後,即用回原名王菲。
1989 張國榮在生日會上宣告退出歌壇。
1989 樂壇上太多的翻唱歌曲,導致商台第二台推動「中文歌曲運動」,但矯枉過正,扼殺了歌迷收聽外國歌曲的渠道,令樂迷品味倒退了多年。
1989「軟硬天師」的無厘頭唱片推出,廣受年輕人歡迎。
1989 陳慧嫻在大紅之際告別歌壇出國留學。

九十年代﹕

1990 一陣短暫的非主流樂隊潮,「Zen」、「AMK」、「Black Box」、「Anodize」等。
1990「 百變梅艷芳夏日耀光華演唱會90'; 」在紅館舉行。
1990 衛星電視與網上音樂大行其道,香港流行音樂與海外音樂愈益息息相關。
1990 「達明」宣告拆夥,也為香港的樂隊潮流畫下一個休止符。
1991 樂壇出現了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的局面。
1992 王菲憑藉《容易受傷的女人》踏上香港頂尖女歌手寶座。
1992 許冠傑舉行告別樂壇演唱會。
1992 陳百強舉行《告別上海演唱會》,同時宣佈告別樂壇。
1992 梅豔芳舉行告別樂壇演唱會。
1993 陳百強昏迷住院多時,最終逝世﹔黃家駒不幸在日本去世。
1994 張學友《餓狼傳說》MTV遭電台禁播。
1996 鄧麗君因哮喘病發在泰國逝世。
1996 CASH成立之初,一年收益只有540萬元,但到96年的版稅收益已超過一億元,一位成功作詞人一年內收取了113萬4千元播出版稅。
1996 重組的「達明一派」推出十周年紀念大碟《萬歲、萬歲、萬萬歲》。
1996 羅文正式宣佈退出舞台。
1997 黃耀明《人山人海演唱會》,兩年後再組成「人山人海」製作公司。
1998 據CASH統計,香港唱片本地銷售額高達八億三千萬元,外銷則有三億五千萬元,成為繼英語及西班牙語後,世界第三大語言唱片出口地。
1998 香港亦流行木結他的非電子音樂,商台舉辦「拉闊音樂會」。
1999 盜版唱片由十年前的不足百分一急升至佔了市場的六成,令唱片業每年損失數以億計的收入。

二十一世紀﹕

2000 盜版的唱片滿街滿巷,相信本地唱片業每年從中損失數以億元的版稅。
2001 香港中央圖書館設立「香港音樂特藏」,其中包括黃霑的《滄海一聲笑》手稿。
2002 羅文與癌病搏鬥經年終逝世 。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23: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林子祥 —— 音樂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去接觸每一個人
用歌來表達自己

從來就說,一個人完全投入在自己的專業裏,眼睛是發亮的。林子祥就以眼睛滾動出光亮來,形容最近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的個人演唱會,在台上他與百多位音樂家互應互動﹔他說﹕「我想直接唱給一個人聽,唱給每一個人聽。」
是的,我們都想看到他們眼裏的亮光,無論是歌手填詞作曲,台前幕後的音樂人。
訪問阿Lam,不難,因為做人做了幾十年,他知道自己為何接受訪問,有些問題,只要他願意,可以講得暢快,如數家珍﹔但是,說難,其實也很難,因為他答問題答的很短,通常是問的長。我問他,平常在香港去哪裏聽歌或聽音樂,他愣住了然後說,在香港他沒有去任何地方聽東西,要聽就聽音樂台(香港電台第四台),不然就自己找些古典音樂唱片來聽。有否聽中文歌﹖阿Lam苦笑一下﹕「現在的中文歌,歌詞不知要說什麼﹗」就是聽不明白,要他在最近四、五年裏找一隻有印象的中文歌,阿Lam想了想說﹕「沒有﹗」
我們在快進入正題,談到現時本地樂壇,他有點無可奈何,「MTV、影像化、電腦化、Hi-tech、商業化﹔這些東西,不是幫你(認)識歌,只是看電腦的東西,看得過癮,得意,可幫到唱片公司,但對音樂來說未必係好事。」
阿Lam認為現時的中文歌,雖然有節奏感,但是沒有Melody(旋律),不耐聽。至於歌詞,尤其好的歌詞是很重要的,「我問人,他們話很多寫詞的人都唔寫喇?珥?珥,無搵佢地寫。」阿Lam很不明白,潘源良的詞寫得很好的,現在已不多見,又好像潘偉源的,就都很滿意的,也愈是見少﹗他慨嘆現在唱歌的人就是很注重外表,像F4「扮扮靚仔﹗」便是。

世界還有很多好東西

談回香港的音樂出路,阿Lam認為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做,「香港人就是太叻,也太灰,因為視線都是窄窄的,就只是單單的一、兩條路。」他認為小朋友不要單是讀書,不要只讓他們接觸MTV和卡拉OK﹔電台可多播一些少播放的音樂,例如西班牙、南美、意大利的,多提供可能性,除了英美的Hip Hop、Funk,世界還有很多其他的好東西。像以前Uncle Ray和俞琤,他們帶動了不少風氣,帶出一班DJ,也帶出了對聽音樂的要求和感覺來。
說回音樂,說回唱歌。阿Lam說﹕「音樂,佔了我大半人生。很多人在時,我只會縮埋『一舊』,就算做宣傳又不能做到最真最好﹔其他人用其他方式,我,在台上時我最高興,最真,去接觸每一個人,用歌來表達自己。」
阿Lam認為最重要是與聽的人溝通,好像上個月,他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的個人演唱會,全場都是兩三套衣服,沒有過分華麗的舞台和過多的助演嘉賓。當他唱慢歌時,就是全場沒半點雜聲,聽的在聽沒說,唱的在唱沒跳,就是單純的音樂演奏和歌曲演唱,「我知觀眾怕我,大家好像有隔膜,所以就要Make effort,萬幾人在現場,但其實我想直接唱給一個人聽,唱給每一個人聽。」
阿Lam說,「最近五、六年,愈來愈想行近觀眾去,要直接,音樂要直接接觸。」所以早前和陳奕迅的Mini concert做得細細的,觀眾不多,大家就可以很近的,很是投入。
作為一個資深的音樂人,阿Lam談到能與管弦樂團近百位音樂家合作,彼此的互動和應和時,就是眼睛滾動出光亮來。從來就說,一個專業的人在自己的專業裏投入時,眼睛就是會發光的,這一刻的林子祥和木匠和髹油漆的和醫生和輪船大副都沒有兩樣。
林子祥,七十年代從樂隊出身,在中文歌潮流下,棄唱英文曲,改唱粵語歌。在譚詠麟、張國榮兩雄雙爭的八十年代,他不少歌曲的內容跳出情歌框框,像《男兒當自強》、《十分十二吋》、《追憶》等,是另一股音樂清泉。

陳淑芬 —— 經理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唱片業本末倒置了﹗」

「這兩年的唱片業﹖香港賺『斗零』咋﹗」陳淑芬真言﹕「大家一定要回歸到最基本的,歌手要提高唱功、檢討態度,經營者不能太視作一盤生意、罔顧質素──只有專業才可挽回頹勢。」
陳淑芬正忙?「張學友2002音樂之旅」世界巡迴演唱會。九五年張學友亦曾在全球各地舉辦過一百場演唱會,兩者一比較,廣東流行歌影響力的變化昭然若揭。「當年演唱會曲目八成都是廣東歌,很多聽眾更因此去學廣東話﹔這次所有歌曲都編訂了,四首英文,粵語、國語歌各佔餘下的一半。」她說﹕「國語市場大好多﹗學友的音樂已是面向全球。還會在香港出唱片,可說是外國賺錢香港花﹗」
陳淑芬在香港唱片業二十多年,無線電視台初成立華星娛樂公司,她是首批員工﹔八一年開設「華星唱片」,主管員工都是她一個人﹔既創辦了培養無數樂壇新人的「新秀歌唱大賽」,又擔任張國榮等不少巨星的經理人﹔近年除了成立「天星娛樂」主辦世界巡迴演唱會,帶?歌手更上層樓,還簽了四名新人,焦點對準香港及更大的大陸台灣市場。
香港哪有這麼多創作人﹖
她對香港樂壇相當有影響力,當中亦不乏爭議。
八十年代她引入大量日本改編歌曲,以致有電台發起「原創音樂」運動對抗。她解釋﹕「第一我不懂音樂,現成歌曲一聽便可決定要不要採用﹔歌曲版權完全由我們控制,又不必預先付錢,賣出唱片才繳版稅,省時省力又有把握﹗反正音樂沒分國界,只要歌曲動聽市場受落,最重要還是唱片暢銷。」
這不會限制了本地創作嗎﹖「原創音樂當然好,但香港有這樣多有創意的人﹖像林夕那樣多作品的,簡直是個神話﹗」
然而,近年陳淑芬的焦點,不再是香港,這是沒奈何的決定。「一些人不理行規,完全做壞市﹗廣告商買兩個報章廣告便可做演唱會贊助人,歌手沒能力開個人演唱會,倒退成雜錦歌迷會,電視電台不再推廣音樂,變了遊戲節目?珥?珥﹔Ok,but not with my superstars﹗」

改善樂壇要回歸專業

她看樂壇由八十年代中的黃金時期,盛極轉衰,除了經濟滑落、盜版猖獗,還是人事關係﹕「一山不能藏二虎,唱片公司愈開愈多,有些人換了角色不一定能勝任,質素因而下降。」
對症下藥,樂壇需要的是提高專業質素,包括藝人檢討態度,別重視排場多過唱功,經營者不能太商業化,不考慮音樂質素。一切回到基本,她覺得最有代表性的廣東流行曲,還是第一首當紅的電視主題曲《啼笑因緣》和許冠傑首張大碟內的《鐵塔凌雲》﹔最具影響力的人物,除了創先河的許冠傑和顧嘉煇外,是EMI亞洲區總裁鄭東漢。
「唱片界我就只服鄭東漢一個人,當年連日本人也佩服他,寶麗金整個東南亞市場連日本,都歸他管。他真的懂唱片、真的懂音樂。」
陳淑芬新簽了四位新人﹕兩位香港人,兩位內地人,她形容共同點是有歌藝,部分還能創作音樂,全屬實力派。
這個年頭歌手如過眼雲煙,還捧新人﹖她笑笑說﹕「由盛變衰,衰極應該會轉好吧﹗我對香港樂壇仍是樂觀的,始終需要新血?珥?珥,不過香港市場小,要進入內地樂壇,還得靠實力派﹗」說得底,眼睛都是向?北望了。
陳淑芬,任職香港唱片業二十多年,創辦華星唱片、舉辦新秀歌唱大賽,被譽為「金牌經理人」,合作過的巨星包括梅艷芳、張國榮、張學友。近年成立「天星娛樂」策劃世界巡迴演唱會,並簽下新人闖「大中華」樂壇。

夏韶聲 —— 搖滾/爵士歌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兒歌」樂壇 湮沒傳奇

七十年代的許冠傑、顧家煇,以個人的音樂才華,為粵語流行曲開天闢地,創出新局面,創出傳奇。夏韶聲加入樂壇逾三十年,看?神話出現,也看?神話過去。在他眼中,當今廣東歌樂壇,是「兒歌」天下、人氣至上,埋沒了傳奇再現,也恐怕把粵語歌送上沒落之路。
許冠傑及顧家煇,都是帶動廣東流行歌的巨人,二人之後快三十年了,夏韶聲心直口快地指出﹕我看不到樂壇再有這類artist出現。
「並非說現在歌手唱得不好、旋律作得不好聽,不是指那種,而是再沒人創出milestone。在每個時代,都想有英雄出現,但現在樂壇中人不願意製造。要此人出現,需唱片公司發掘出來,然後傳媒報道,然後由外面的人對他的音樂評分。
「許多唱片公司現時製作粵語流行曲,要考慮配合卡拉OK市場,即歌曲容許人人識唱、要容易唱,於是要降低作品層次,製作人人可以唱的音樂。係人都識唱,等於作兒歌。」

難得歌聲啟發人生

廣東歌曲發展以來,有三首歌在夏韶聲心中極重分量﹕許冠傑的《浪子心聲》,仙杜拉的《啼笑因緣》,還有他本身的《交叉點》。
「歌曲除了靠旋律吸引,亦可以靠歌詞。《浪子心聲》歌詞抒發人生哲理,夠深度、夠教育性,聽眾不單聽音樂,還可以獲得人生啟發。我不太喜歡演繹別人的歌,這首是例外。」
「《啼笑因緣》,一九七四年時唱到街知巷聞。他說,此曲帶起了電視劇主題曲的潮流。當時許多歌手,都千方百計爭取機會唱電視劇主題曲,希望藉此上位。」
至於《交叉點》,他說是鼓勵人心之歌,唱出人生起跌哀樂的遭遇,觸動人的心靈﹔很多人、包括同行,聽?歌詞,都感同身受,然後鼓勵自己,繼續做自己應做的事。
顧耶魯行快D啦,喂﹗
粵語歌曲在香港散發光芒,夏韶聲認為有三位人士功不可沒﹕

一﹕顧耶魯(歌手)

「他的影響力,好多人沒注意,甚至記不起有這個人。但他早在六十年代,便把流行英文歌改編成粵語歌演唱,像把Beatles的《I saw her standing there》,改做『阿珍已經嫁人……』﹔把《Can't buy me love》改做『行快啦,喂﹗』等,這些歌都出過唱碟,我當年也買來聽。他的歌夠生活化,聽得過癮,係人都識唱,在民間很流行。」

二﹕許冠傑(創作歌手)

「是香港粵語流行曲的始祖,由他帶起聽粵語歌的熱潮。有些歌改編自歐西流行曲,例如把貓王皮禮士利的Rock歌改做粵語歌,改變了一些粵語歌的音樂風格。」

三﹕顧家煇(作曲家)

「他在電視台工作,適逢電視發展的黃金時代,許多流行一時的電視劇歌曲,都出自他手,被視為經典,天時地利人和兼備,對粵語流行曲很有影響力。」

夠「墨水」的填詞人

在樂壇走過的日子,夏韶聲最懷念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中後期的六、七年,是廣東流行歌的黃金年代,那時的樂壇,容許有另類風格音樂存在,接近百花齊放。這段時間雖然許多粵語歌改編自外國,填詞人的表現就很突出。他們「墨水」好,遣詞用字夠工夫,融入了人生哲理,夠深度。像林夕、劉卓輝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填詞人。
「當今樂壇不可能再百花齊放,因為許多唱片公司不再講歌,只講人氣,他們是製造人氣,不是製造音樂。」
對廣東歌壇現在的走勢,他毫不遲疑批下四字預言﹕「走向沒落。」
「現在賣得的唱碟,注重不是歌,而是歌手,歌手都年青偶像化,本身變了商品。還有中國已入世,普通話會漸漸國際化,廣東歌就會漸被遺忘,還用廣東話寫歌,連中國人地方都去不到。香港市場又窄,撐不起(生存空間)。」
「我看不到怎樣做才可改變粵語樂壇現狀,似乎是沒機會。樂壇裏有很多有心人想做出好音樂,但許多大唱片公司不會這樣做。好像講得很悲觀,事實是看不到形勢可以返轉頭,這與市場有關﹕現在肯買唱片的,都是年青人,但他們愛捧偶像﹔上了年紀的人,他們會有很多理由不買唱片,唔得閒、沒留意……」
訪問中,曾問過夏韶聲這樣的問題﹕最近五年,以個人觀感看,有哪首粵語歌曲印象最深,曲詞唱製作皆屬高水準的﹖
「難倒我。」他一笑,跟?攢眉苦思十分鐘以上,然後說﹕「這樣講吧,要特別挑一首很難,但有好的,如《最愛是誰》,但不知是幾時﹖」旁邊人向他表示,那是十六年前的歌。
夏韶聲,十四歲已加入音樂圈做結他手,七九年推出首張個人大碟《童年時》,一九八五年唱《空凳》,令他走紅一時。他音樂中濃郁的搖滾/爵士味道,在香港廣東歌壇不屬主流,作為另類風格歌手,則佔據了重要席位。

雷頌德 —— 音樂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全世界的音樂都差了﹗」

手提電話已增添了拍照功能,透過電子手帳隨時隨地取得吃喝玩樂資料,還有Internet上網投入浩瀚無邊的訊息與娛樂世界,雷頌德認為,廣東樂壇近年發展陷於低谷,因現代人的娛樂有太多選擇,對音樂的注意力就減少。「廣東樂壇近年情況,現在年年都似在谷底,其實仲可以再跌﹔世事好簡單,去到谷底,就會努力去求反彈,但不應要跌到落谷底,先至識反省?珥?珥香港興跨媒介,歌影視三棲,這樣不好,做戲好就做戲,唱得好就唱歌﹔歌手在舞台上又跳又唱沒錯,跳得不好就是問題,任何表演,最重要係質素。」
七十年代尾鄭少秋一曲《楚留香》,雷頌德當時還是細路仔,人聽佢又聽,歌曲留在心裏,今日回頭再望,他把《楚留香》當作自己的廣東歌啟蒙曲,覺得廣東歌好聽及值得聽。
「這首歌很流行,當年連殯儀館都唱,很有影響力。」說到這裏,他自己也笑,但最吸引他的,還是作曲人的心意﹕「我覺得這首是巔峰作品,最重要係作曲家顧家煇先生,願意求再進步,《陸小鳳》、《倚天屠龍記》都好聽,但他明知『條水』贏硬,還有心在樂曲中注入新的元素,不單止講大俠,還加添浪漫情懷,令樂曲很立體。」
雷頌德心中另外兩首舊歌至愛,還有陳百強的《等》、葉德嫻的《明星》。
「《等》是最好一首歌手自作自唱的歌。香港的Singer- song- writer不多,但也有這樣的人才。整首歌旋律及演繹,天衣無縫,歌手不是在唱歌,聽眾入耳的,是一個人的心聲。」
「到今天仍有歌手翻唱《明星》,最重要是歌曲的質素,melody一流,由旋律第一個音開始,便觸動人心,很少歌能做到。」

自已做主角時代來臨

舊歌不是首首都好,但有些舊歌,延續力很長﹔新歌流行,留在人心的壽命卻可以很短。雷頌德認為,最精彩的音樂,是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全世界都一樣,粵語歌也沒例外。今日,粵語歌質素低了,不獨是香港的現象,全世界的音樂其實都差了。
他指出現在樂曲,不容易留在人的心裏,是現代人對音樂的注意力減少了,他們普遍追求感官娛樂,要看、要聽、甚至要參與,於是玩電腦遊戲的,有模擬角色,唱歌的有卡拉OK,由自己做主角。但也承認歌曲質素是致命傷。
「現在歌曲的旋律,存在一個通病,就是堆砌。一首歌由A段、B段、C段砌出來,不能緊密及和諧地結合。從前的歌,旋律層次很整體。」
對粵語流行曲的歷史發展,雷頌德心中三個重要人物,顧家煇及黃霑皆榜上有名,另一個重要人物是許冠傑。
「許冠傑絕對緊要。之前的廣東歌,都是唱口水歌﹔他有改編,也有原創,而且用地道的廣東話歌詞,感覺好『生鬼』,令香港人認識廣東歌,原來都幾好聽、幾創新。」
「理想的歌,其實很簡單,就是旋律好,曲中蘊含獨特的感覺及情懷,每首歌都是獨特的,不是做同一類模型。」

等待樂壇偉人搞夢想

他批評行業裏每個岡位也缺乏人才,歌手站在前線,就更明顯,因為他要面對觀眾﹔把歌曲歌詞交到不同的歌者手裏,表達出來的效果,可以完全不同。
「有人批評現時有些歌手,站在舞台上只是在表演,不是唱歌。其實流行音樂是個package,台風是歌手的特色,站?唱是台風,又跳又唱也是台風。香港興跨媒介,歌影視三棲,這樣不好,做戲好就做戲,唱得好就唱歌﹔歌手在舞台上又跳又唱沒錯,跳得不好就有問題,任何表演,最重要係質素。」
「現在樂壇是等待一個轉變,等待一個音樂偉人出來扭轉局面﹔或者有好多小偉人也好。參與音樂創作的人,應該要繼續有夢想,覺得本身可以改變一些現狀,希望其他人不要失去這個想法,做好自己岡位,做得幾多就幾多,不能完全失去。」
雷頌德,唱片監製兼作曲人,九四年展開樂壇的創作事業,是新生代幕後力量的重要代表,在近年的樂壇頒獎禮中,多次獲得「最佳作曲」及「最佳唱片監製」殊榮。亦曾與馮德倫成立樂隊組合。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6 00: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區丁玉 —— 唱片監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ABC餐歌手的電腦「補鑊」時代

「以前,未有電腦錄音時,歌手來到錄音室,若唱不好,便不斷重唱,以達完美。」區丁玉坐在滿眼先進錄音設備的混音室,說﹕「自從有了電腦錄音之後?珥?珥有些原本不太懂唱歌的,現在都可以了」
區丁玉很記得,初入行的年代,每張唱片都有監製,但現在他發現街上已沒多少監製了。大家都是交由編曲或某某去處理了。
當監製二十年,音樂是區的生命,也是他的生活,兩者互為依靠,互為影響。然而近幾年,他發現,本地樂壇像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輕。
早上九點半,來到區丁玉的studio。
為我們開門的,竟然是他,大抵時間尚早,其他工作人員還未返。
我們訪問的地點,是放滿先進錄音設備的混音室。
錄音室、混音室的一切,區丁玉實在瞭如指掌。初入行時,他是寶麗金唱片公司的錄音師,一年之後,便成為監製,一做便廿年。對於錄音工作的種種,他仍然記憶猶新。
「以前的歌手,來到錄音室時,會將整首歌唱到好好,若唱不好,便不斷重唱,以達完美。」但當電腦走進錄音室以後,歌唱得好不好,這關鍵被放輕了。「自從有了電腦錄音之後,大家對歌唱技巧開始不太注重,有些原本不太懂唱歌的,現在都可以了,因為現在電腦相當先進,「補鑊」變得很容易,例如音準不好都可變得完美。但以前,如果出唱片,一定要真正識唱歌才行。」

監製職位趨式微

五音不全的歌手,大有人在﹔不懂音樂的「音樂人」,區丁玉表示,為數也不少。陳慧嫻出道兩三年左右,他也開始監製生涯,當時唱片公司與唱片公司、監製與監製之間會互相競爭,總想做得比別人好。但自四、五年前開始,他說﹕「樂壇發展得相當不太健康。」
「以前的唱片公司以音樂考慮為先,但現在則不然,音樂變得很商品化,這包括投資者給予的資金、歌種﹔以前有監製統籌一隻碟,現在監製這職位已相當式微。因為有些唱片公司的負責人,只憑個人感覺去處事,覺得某某善於創作卡拉OK歌喎,便叫他們去作。於是某某做一兩首,某某又創作一兩首。演變而來的,大家不是共同去製作一張唱片,根本也不是創作。而有資格作決策的,許多都是不懂音樂的人。」
區丁玉很記得,初入行的年代,唱片公司給監製很自由的發揮空間,監製要做的,是製作唱碟,由歌手形象以至歌手與歌曲的配合,——需要監製構思。但現在呢,卻叫人失望。「我發現街上已沒多少監製了。編曲和vocal,大家都是將責任交予編曲去處理。」

歌手的ABC餐

儘管樂壇少了創作空間,少了對音樂的認真,但新面孔的湧現卻近乎氾濫。近年,區丁玉在發掘新人的工作上亦參與多了。在這一方面,他強調,最重要是在簽約前,得要發掘新人的賣點,可是,現在許多唱片公司都忽略了。「今日樂壇變得easy come,easy go,流行一時的歌手,轉瞬又無影無?,就是因為許多唱片公司簽他的時候,根本不知他的賣點所在,待簽了他之後才發掘。」
新人太多,樂壇和樂迷都不容易消化,唱片公司在歌手身上所「投資」的,都變得很計算,尤其經濟不景氣時推出新唱片,虧蝕機會大,為賺錢,唯有靠歌手接拍廣告、捧歌手走埠,除此之外,還有一個「ABC餐」。
現時唱片公司會為歌手分ABC餐,即是某某歌手「賣」得,便給五萬元作投資,某某不太賣得,給三萬,有些甚至只得兩萬元都有,「當我們接到project後,便按歌手所屬的A、B、C餐來工作。」這跟以前的做法很不同,以前,當唱片公司接過artist以後,便要統籌artist所有工作,不計較budget,只要不太過分便可了。「現在嘛﹗」區丁玉說﹕「基本上很難出現一個人統籌一張唱片,有時EMI給兩首歌你去製作,正東又給兩首,你根本不知道他們所做歌曲是什麼。」
《啼笑因緣》經典中經典
一直以來,在區丁玉監製之下的音樂,許多都是本地的經典金曲,《傻女》、《每天愛你多一些》、《分手總要在雨天﹔可以大膽的說,屬那個年代的人,無人不曉。不過有一首歌,他認定是粵語流行曲經典中的經典——《啼笑因緣》。
後來承先啟後的,有許冠傑的《鬼馬雙星》、阿倫的歌、雷安娜的《舊夢不須記》、顧家煇的歌曲?珥?珥,他們每一位,都豐富了樂壇的內容。
樂壇大氣候不斷在變,區丁玉說,做監製需要有適應力。音樂創作空間大不如前,是事實,但在框框裏,更重要的是堅持。「錄音是一種藝術,我們的責任是將最好、最高質素的音樂帶給聽眾。」
昔日,樂壇有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日子,人人都愛聽歌、愛買唱片,整個樂壇都很健康。來到今天,樂壇不再單純是音樂空間,區丁玉坦言仍是個幸運兒,因為與張學友合作以來,還有空間讓他發揮,可以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找到平衡。
站在樂壇背後多年,親歷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演變。對於未來的樂壇發展,他仍然樂觀,因為他相信,樂壇光輝的歷史定會重演。「常常往後望,不會有進步的,人要向前看嘛。」
區丁玉,加入樂壇約二十年,錄音師出身,一年後升任唱片監製。天王張學友初出道,首張唱片的監製,便由他擔大旗。在八、九十年代他為張學友、陳慧嫻製作的唱片,成就了許多金曲。

黃偉文 —— 填詞人

游走狹隘空隙
填詞人路難又險

九五年黃偉文(Wyman)以DJ身份進軍填詞界,為李惠敏寫的《你沒有好結果》及續編《活得比你好》,要算其中代表作,失戀女人憤恨怨懣以至發憤圖強(唔衰俾你睇)的心事,毫不忸怩藉?歌詞傾瀉而出...。這樣寫?寫?,不經意便六、七年,黃偉文今日算得上本地流行曲填詞人的中堅分子。心水清的人大抵聯想到,這段時期,也是本地唱片業由繁花燦爛的日子,轉型為今日一步一驚心的險境。一如香港回歸前後境況。
十三、四歲開始聽廣東歌長大,第一次買唱片是買葉德嫻,又擁有林憶蓮唱片全套,Wyman贊同流行曲的工具論──主要功用讓人抒發情緒。他說最多訂單亦是這類,所以卡拉OK歌流行自有道理﹔但他相信,除了提供娛樂,流行曲同時也可「令人開闊眼界,或者明白一些事」。
一如他入行前見到的盧國沾、林振強及林夕,這三代填詞人,都令他對廣東歌詞有了新體會﹕「其他人還在寫撲蝶、嬉水的鴛鴦蝴蝶派,或者《香港靚女多》的時候,盧國沾的詞卻具辛辣味道,例如甄妮的《木頭人》。後期些的林振強,文法上很多好險好怪,有時甚至要好多想像力才會明白,但他的題材和說故事方法,當時無人做,他建立了一種新方法﹕輕鬆有趣。再後期的林夕,以詩及摩登小說方法去寫,慢歌真是十拿九穩,擅長在文字間找?一種張力,像在互相廝殺,已成一家。」
「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開始,是本地樂壇最沒特色的年代,Wyman形容那個時候,無論從質與量看,混飯吃的大有人在。那時他當DJ,「遇?出來『撈』的,盡量都唔播,碰上好的,如達明一派,便會很珍惜,因為他們的音樂與當時主流很不同。在這些媒介工作,意義也在於為人提供不同的選擇吧。」其後晉身創作圈,Wyman也把持這樣的「使命感」,現下每年只生產約一百首歌,正是這不與人同的理念的實踐﹕「如果可以寫一些無人做過的東西,就是繼續做的意義所在。
流行曲離不開「對號入座」
Wyman不覺得那個年代的廣東流行歌特別壓倒性精彩,流行歌的吸引力撇不開聽眾將歌曲「對號入座」,套入自己的生活經驗,所以才能動人。
「其實這個時代並不差,只不過愈後來的人,路愈難行,中文來來去去都是那些字,它甚至是不懂進化的語文系統,創新愈來愈難?珥?珥。」
流行曲是時代心態最普遍及最及時的反映,Wyman覺得近十年的流行歌詞較傾向個人化,他大部分作品都以愛情為主題﹕「寫非情歌,唱片公司的關口不易過,獲唱這些歌的歌手亦沒有幾個。要做情歌以外的東西,會做的已經做了,不會做的不會無端開始,正如賣開漢堡包賣得,不會無端端轉去賣雲吞麵。在今日的樂壇你不會有機會轉型。」
Wyman可做的,唯是在狹隘的空隙裏游走,例如在一張唱片裏不太起眼的歌曲搞作新意思。「其實過去十五年,廣東歌樂壇的主要人物都是那幾個,唱片公司老闆,高層都是同一群人。」

填詞人好睇唔好做

他說自己近年亦變得「小心」起來﹕「明知有些公司旗下的歌手或歌曲,有些題材一定唔寫得,明知會打回頭就唔會博。所以當遇?很少數任你玩的人,就會很珍惜去寫,扮到自己最靚才出場,因為俾你扮靚的機會不多。」
「扮到最靚」的其一例子,亦是Wyman回顧這一年來最堪回味紀念的搞作,是參考台灣人做閩南歌的新概念,為一張概念唱片以全廣東口語填詞﹔人人認為廣東話難有意境,他這嘗試便帶點「為廣東話翻案」的意味。但側聞有關唱片仍未找到贊助,能否出版仍屬未知數。「在創作過程中獲得興奮,對自己要求也不過如此。刻下大家都喊悶,唔做就仲悶,就算最後發現?錯衫,都係一個刺激。」
黃偉文,九十年代初商台DJ,九五年加入填詞人行列。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6 20: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耳

區瑞強 —— 音樂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讓傳媒給音樂多一點空間

廣東歌在香港開始爆發,開始正是七十年代中,聽廣東歌不再是那樣的Cheap與老套。
那時我們開始天天電視劇撈飯,也開始捧自己喜愛的DJ節目﹔一首廣東歌在電台由早到晚播放的次數,相信從沒如此頻密過。區瑞強便說,一首歌一天聽十次,「唔hit就假﹗」
區瑞強當DJ橫跨七十年代與八十年代,那兩個年代, DJ除了各有自已音樂風格的節目,也可以齊心打紅一首歌,推紅一位歌手。
那時,沒有DJ,可能就沒有今日的張國榮。
「我個人認為,DJ推紅了很多被人忽略的歌手與歌曲﹔那年(約八十年代初),張國榮已出道很多年。我們的DJ同事(港台)發現《風繼續吹》很不錯,於是打紅了這首歌,眼看着張國榮開始起步成為巨星。」
走過「土佬歌集」、「青春交響曲」、「Albert Au區瑞強」、「靚歌伴星河」等區瑞強當過DJ的音樂節目,熱愛音樂的區瑞強,隨手掂來都是當年DJ谷紅一位位歌手又或一首首歌的例子,「譚詠麟的《幻影》就是由DJ打紅的,我記得當時他有另一首在hit,但我們(DJ)看到他的《陰陽錯》唱片,放在第五首的《幻影》很不起眼,我們都覺得這首歌好,就拿出來播。」當年的電台效應,比得上溫室效應厲害,DJ你播我播,《幻影》一下子就紅了。
八十年代,電台也開始了FM廣播,在收音機旁立體聲聽歌,就恰如聽唱片,DJ節目更受歡迎。

沒時間孕育音樂的年代

今天一首廣東歌紅不紅,因素很多,但在七、八十年代,區瑞強說,DJ卻控制了Canto Pop的主流,另一陣線才是電視劇。然而,Canto Pop的生死,也不是全由DJ主流的,區瑞強就說,那也是互動的,那時代歌星不多,數來數去,都是林子祥、羅文、汪明荃、許冠傑、關正傑……,一個DJ收到一首新歌,就好開心,因為有新歌播,而當紅電視劇歌當然也要播,而且,那年代的DJ都很有個人風格,音樂知識很豐富,電台有不同類型的音樂節目。
「DJ-唱片騎師,這個字是由吳鍚輝譯的,第一代的DJ,也有癲雞的陳任、很有talent的瑜琤、有像音樂字典的權威DJ﹔第二代有伍家廉、吳鍚輝,自然派的我,我認為不是我主流音樂,是音樂本身才是主流,那時流行具有音樂模式的DJ節目。」
區瑞強說,以前不似得現在,「現在歌星多得不得了,曝光率極高,可能三個月就玩完,嚴格來說,現時香港樂壇是藝壇,」他無奈的說﹕「是盡快以一種伎倆炫耀,要耀目要搶鏡,這是一個無時間孕育音樂的年代。」

最精彩中西文化交流

對比區瑞強以上這番話,孕育廣東歌茁莊成長的,正好是他當DJ的七、八十年代,因為三位他認為最關鍵的樂壇人物,都是在這個時候為廣東歌樂壇創下奇葩。簡單來說,那正是自創全球獨特武俠Canto Pop的顧家煇,開創中西混種Canto Pop的許冠傑,以及開創百變藝人里程碑的羅文。
當說起他心目中的樂壇重頭人物,區瑞強帶著一種讚嘆的口吻,像主持DJ節目一樣,特別提到顧家煇的的武俠劇主題曲,是一種異數音樂,從來沒有一種曲色,叫武俠Canto Pop品種,他哼起兩個《烘烘聖火》,說﹕「一聽就覺得好聽,而且是在極短的時間作出的,把中國小調混進歐西音樂,顧家煇成功為樂壇劃下記號,這是香港最精彩的中西文化交流。」
跟?他說到顧家煇的其他電視劇音樂,同樣推許為很特別的廣東歌,「《家變》就是《家變》,《網中人》就是《網中人》,好特別,當然,顧家煇由羅文去演繹,他百變的外形,卻絕對不歐西的演繹,對電視劇廣東歌影響很大。」而阿Sam的舉重輕重,區瑞強與其他人推崇的說法相去不遠,這裏就不說了。

傳媒空間得這一丁點

只是,廣東樂壇燦爛的一面說過後,區瑞強卻淡然的說,「現時樂壇,我看不到曙光。」是的確這麼嚴重嗎﹖他連招帶打的繼續批評說,這是一個藝壇社會。然而,他認為傳媒只要做一件事,很簡單就能幫忙開啟音樂寶庫﹕由傳媒開始,且讓音樂有更多空間。「我不是說去到好far away,去做一兩個回教、少數民族音樂節目,而是,傳媒願意承擔商業風險,最起碼讓不同空間生存,讓香港人有另類音樂選擇。」
他帶點氣憤的說﹕「像張學友,樂壇沒有空間給他,他要突破自己,要用多三倍力量。」最後,關於現時流行樂壇,區瑞強說,他只看一件事,就是像他這種另類歌手的生存空間,他與流行文化扯不上關係,卻生存了這麼多年,「只因那裏有市場,可能留下20%,當前線遇到Twins、陳冠希時,一百個人,只要有十個人叫,叫的聲音很大,大家可能就以為那是全部,但仍有十個人喜歡不出聲,畫畫,也聽民歌。像我現時星期日晚上主持的民歌live music,鋼琴伴奏Lawrance不會彈得好過李雲迪,但他彈廣東歌就很有味道,這個節目已生存了三年,而且是很top的節目。」但我們的問題,卻正是﹕現是流行什麼,唱片公司提供什麼,就好像香港人100%都要聽這些東西,並沒有太多的其他空間。
區瑞強,七十年代末,一邊在浸會唸書一邊當DJ與歌手,七七年大膽以「土佬歌集」做節目,在節目裏自己玩結他唱民歌,及後,曾帶起一陣本地廣東民歌熱潮,他的唱片《陌上歸人》於八一年便賣個廿幾萬張。至今他仍堅持唱民歌及推廣民歌,除創立「音樂農莊教室」外,現時周日晚仍在港台主持一個live民歌節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