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28|回复: 9
收起左侧

[轉貼] 《鳳凰生活》2007年第4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06-23 12: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鳳凰生活》2007年第4期

作者:香港文化人兼影評李照興先生



  「誰能代替你地位」是張國榮會被永遠記住的一句歌詞。那不是他最好的歌,但歌本身卻很張國榮。張國榮也未必是華語娛樂世界中最偉大的歌手。但他的形象,一種秀氣,到底無人能及。這反映出張國榮作為一個年代的代表人物特徵,他開創了很多獨一無二的位置,而且永不可能被重複,正如那催生出他的時代,一去不返。要記取上世紀一個時代的精神,張國榮是當中一個締造者,也是終結者,無可取締。他的一躍,同時帶走了一個年代。張國榮,一個始於上世紀70年代的傳奇,一個城市剛起步要成為東方之珠的輝煌進行曲。自此,全球華人圈子對美的追求觀感不再一樣。告別那苦難、顏色或缺的年代,迎向那時尚包裝,肆意高喊大熱的放任年華。

     不少香港人對張國榮的深刻印象,來自鮮為人提及的現場一幕,後來回憶起來,張國榮仍留有種酸溜溜的記憶:上世紀70與80年代的交接,沙田馬場露天演唱會。當時,蔡楓華也比張國榮要紅。一身白衣的張國榮把歌唱罷,未博得太多掌聲,他瀟灑地把帽子飛到觀眾群中,很快,有人卻把帽子回擲上舞台。那時,張國榮只是個推出了不起眼的英文唱片的歌手,還未推出《風繼續吹》,沒有多少人迷他,但見過這年青人的,少有不記得他。他有讓人過目不忘的眉,與懷才不遇的眼神。那眼神幾年後再次出現,《風繼續吹》沒機會再上層樓奪得大獎,或者機緣未及。需要的是一個時代的演化配合,那是風和日麗的80年代。




   
★娛樂歷史的轉型期★


   我們得認,張國榮是站在一個關鍵的娛樂市場轉型期,那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香港本地音樂興起,粵語歌曲由草根生活化內容提升至另一層次,英文歌的潮流正式宣告退卻,日本偶像明星潮流帶來新沖擊,一切的一切,等待一個新年代代表人物去包容這新時代的精神。
   
 在這背景下,張國榮出現於1978年但遲至1983年才真正成名就不是意外。走在舊潮流的末班車,張國榮再不可能以舊的一套方法來影響樂壇,反而要以一種全新的日本式偶像的本地化運作來定位,張國榮代表的,不再是西方,也未盡是日本,而是一種透過包裝至勝,形象上新潮討好,而且有具體年青人至中產分子支持的本地化青春偶像。  

 愛聽張國榮的,首先大抵都是上世紀60至70年代出生的香港人,這群人的共同特色是已視香港為家,土生土長,成長日子大量接觸西方及日本流行文化。在他們以前,許冠傑率先革命了整個香港港壇,把粵語流行曲主流化;上世紀70年代後期,英文歌作出垂死的掙扎,你會看到陳百強、張國榮最初也有出英文歌的,這正是歌曲口味的過渡期。張國榮與陳百強的選擇,是最後的英文歌歌星,還是青春活力的新廣東歌明星。








 楼主| 发表于 2007-06-23 12: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像包裝的第一代★


   上世紀80年代,香港走向富裕,同時輸出強勢的香港流行文化。港產片、粵語流行曲普及全中國及海外華人圈。當擺脫了草根的味道,進化成重視包裝的年代,張國榮的冒起成為一種新生活品味的認同。

 張國榮代表的是海外幾個年青偶像的成功例子。他反叛但俊俏,一脈相承的是由占士甸以來的青春冷酷俊朗非凡,所以兩人分別主演同是叫「阿飛正傳」的電影片名,其巧合並非偶然:事實上,張國榮早期的青春片,演的都是同類的反叛角色,當中包括《鼓手》、《第一次》等。

  與一眾外國歌手及明星相比,張國榮又比西方人較可親,比日本明星更本地化。當西城秀樹已經太老,近籐真彥風潮退減,香港人急不及待尋找新的包裝美觀又具實力的本土明星去認同,去配合愈來愈講究的生活品味。或者說,大家在尋找一個會唱廣東話的占士甸與近籐真彥。   

  跟本地同期歌手明星相比,張國榮比陳百強反叛,形象多元、可塑性更強。當許冠傑的年代過去,電視主題曲開始被視為過氣不適宜青年口味,羅文、鄭少秋等歌手只變成上一代的寵愛,上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香港人急需找一個新時代的漂亮代言人。這個偶像首先不要老土,要夠帥,代表跟傳統的脫勾之余,又帶著一種新時代的感性與性感。他可以很憂郁,但同時適當地放縱。柔情蜜意可動人,但熱起上來又刮著不羈的風。這需求,在張國榮以前都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介定張國榮為偶像歌星的第一代,是因為不同於譚詠麟從溫拿而來的靠樂隊群體形象與現場演出為主的較具體的成功因素,張國榮所以吸引,卻正是個性,或稱形象。這是偶像成功的取決因素:我們沉迷的是偶像所代表的符號,而非偶像本身。而這種對偶像的崇拜,是極度非理性及專一的,而且視偶像一言一行外型扮相為模仿對象。
  
   放諸張國榮的歌迷身上,女性會因為他的俊臉而叫囂,男性會模仿他的反叛與輕佻。而且張國榮的魅力不獨展現在演唱本身,而是一個夾雜MTV、電影、音樂電視特輯、廣告、電視劇而來的一個張國榮媒體性格,幅度之大涉及演藝范圍之多,也是開創新形勢的。加上較後出道的梅艷芳,張國榮與梅艷芳引領樂壇正式發展到偶像期。故此,談香港流行文化的輸出,張國榮與梅艷芳是兩個不可不提的名字。當大部分華人地區之前的娛樂明星,不是過分文藝腔就是樣板戲中人,這兩位耀眼明星教曉全球華人,什麼是個人風采,什麼是現代美。
   
  之所以,今天回憶及總結,2003年為何對香港流行文化的打擊是這樣嚴重。你可以讚絕他們兩人為不能再有的巨星、後繼無人的專業藝人、無可取代的絕世芳華。自然,這些都是真話。但更重要是:縱然有千般傷感慨歎,而他們終究是屬於我們這年代的,與我們有親,只因他們跟我們——我們這些開始懂得追求生活娛樂美感的一群,一起成長。   

    他們的作品.也就同時閃現著這二十多年來香港乃至全球華人地區的物事人情、成長印記。
 楼主| 发表于 2007-06-23 12: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種演藝實力的展現★  


   張國榮給觀眾最大的震撼是如日方中的日子宣告退出歌壇,並舉行他的告別演唱會。今天看來,那理所當然是他思考下一發展階段的一個冷靜期。之後,我們看到一個作更多方深度發展的張國榮。在電影上,他的選擇更為嚴格。幾部公認為其代表作的電影,均是告別歌壇時期的作品,包括《阿飛正傳》和《霸王別姬》。

 如果之前的多線發展是多元化的體現,這時期就是他由偶像期過渡至實力期的階段。由音樂制作上的參與到電影制作的投入,開創了偶像年代的他,同時又把偶像轉型的過程率先達成。這點也是從未有偶像明星認真做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06-23 12: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Camp的美學★


    如果上世紀80年代走紅開始,張國榮某程度上是一種時代的產物,一種娛樂事業的成功方程式實踐,那90年代中後期復出歌壇後則是張國榮作為獨立藝人創作及演繹的高峰期。也是他最為自我的年代。
   
  反映在他音樂中,如《紅》及《大熱》對情欲描寫的大膽直率,對表現手法的唯美獨特,都是走先樂壇的。一連幾首受歡迎的歌都彷佛跟情欲有關。他的MTV也拍得激情高格,跟一般的情歌輕易地區分過來。
   
   直至到演唱會,他易服現身,高跟鞋、裙子、長發,統統展現一種個人美學的豁出去式的賣弄。他立心要成為主流中的異類,通過舊歌迷對其既有的認同,展現他真我的一面。就在這刻,張國榮的路線從未有過地獨特大膽,他這條道路,可能經過前輩羅文的試探,但要到張國榮的年代才真正開花結果。   

  他顯示的,或者就是camp的美學精髓:Camp的美學,講究誇大、人工化、刻意地假,但美不勝收,像一個易服男藝人,扮起上來,要比真正女人更女人。其藝人對完美演出的執著,往往驅動出最好的東西來。這種藝人精益求精,一切以靚為依歸,是完美主義者,可能極情緒化,最重要是出來的好東西,有個性,有時走得太前,但無疑是推進整個創作界的動力。
   
   這種特質,是不經意把個人性趣所連隨而來的美學追求,溶進創作,視身體、聲線成為展示的一部份,有時化成性的符號,所以這麼值得欣賞,時而惹來批判。這美感,是關於身體的。看張國榮,最好看的,不就是他扭動的身體?蝶衣的舞、旭仔樹林中的背景及鏡前的chacha、舞台上的獨自撫摸。   

  事實上,香港的娛樂界,無論電視、電影或音樂圈,早期都極受這種由同志美學誘發的camp  style滲透,雖極極盡暗渡陳滄,但風華實在蓋不了。它推動香港本地娛樂圈創意的發展,並一直影響至今,散落於不同的電影、攝影、美指風格、歌詞、時裝設計。是的,我們需重新追認一篇香港camp  style及應用同志書寫於創作上的歷史,那的確曾衍生出不少極佳的流行文化產品。這一美學特色,才是張國榮留給我們其中最獨一無二的東西。誰可取締?

 楼主| 发表于 2007-06-23 12: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開去愛★


   在戀愛決擇上,張國榮也是第一個算是公開的一線同志藝人。

 我們不清楚在暫別歌壇的時期,張國榮的思維究竟怎樣,但可以肯定的是,1993年的《霸王別姬》成為張國榮演藝生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無論日後他選擇在演唱會將情歌送給愛人,還是展現了他對美的另一種觀點,張國榮都是目前為止,中港台三地華人圈子中,第一線明星敢於選擇公開自己性向的第一人。至所以,他在《霸王別姬》的演出是如此上心,及後在與杜可風的交談中,他就曾透露,以前演那些跟女演員談情的戲,實在使他受不了。那時,他已經很投入地在拍王家衛的《春光乍洩》。  作為一個愛男人的男明星,張國榮選擇自我曝光,並且自我感覺良好。藝人選擇公開自己的所愛很難,公開所愛是同性就更難。但不容否認,台上獻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後的張國榮已不一樣,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他似乎更肆意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與工作。花更多心思去制唱片和更嚴選電影去拍。比對起國外把站出來視為一種政治訴求與同志平權的宣言,張國榮選擇的路向似乎更為間接但就更適合華人社會:不需宣諸於口,而大家默默接受。
   
  2003年4月1日的一躍,不知碎了多少同代人的心。事情的因,至今仍沒解破,亦將不會有明明白白的交代。但我只記得,事隔數年,我們一輩人,有時還在惦記,繼而互問:2003年4月1日下午接近7時,你在做什麼?跟誰在一起?   

 有些事,永遠都不會明,或者根本不要問。阮玲玉留下的是「人言可畏」,張國榮寫下的是「Depression」。我們寧願相信,在飛行的一刻,飛行的人是愉快的。他帶走的是自己的自由,像天使,留給我們的是不會忘掉的音樂、片段,因為這些,我們會記得,從1978年到2003年,我們某些日子是如何渡過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荣币 +100 交易积分 +50 收起 理由
lktgwd + 100 + 50 精品文章.多谢转载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06-23 16: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有些熟悉似乎曾经看过,写得真好,冷静又让人感动。
---
ps:哥哥真的有同女演员演戏受不了嘛?可能不过是个玩笑吧
发表于 2007-06-23 19: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藝人對完美演出的執著,往往驅動出最好的東西來。這種藝人精益求精,一切以靚為依歸,是完美主義者,可能極情緒化,最重要是出來的好東西,有個性,有時走得太前,但無疑是推進整個創作界的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得好!
发表于 2007-06-25 00: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寧願相信,在飛行的一刻,飛行的人是愉快的。他帶走的是自己的自由,像天使,留給我們的是不會忘掉的音樂、片段,因為這些,我們會記得.
发表于 2007-07-17 14: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是偶像成功的取決因素:我們沉迷的是偶像所代表的符號,而非偶像本身。而這種對偶像的崇拜,是極度非理性及專一的,而且視偶像一言一行外型扮相為模仿對象。 ”
一种符号和时代的象征,这正是哥哥无人能取代的地位。
发表于 2009-03-26 22: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事,永遠都不會明,或者根本不要問。阮玲玉留下的是「人言可畏」,張國榮寫下的是「Depression」。我們寧願相信,在飛行的一刻,飛行的人是愉快的。他帶走的是自己的自由,像天使,留給我們的是不會忘掉的音樂、片段,因為這些,我們會記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